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9
作者
张代燕
彭永灿
肖芳伟
史燕玲
姚敏
机构
[1]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砾岩储层;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影响因素; 克下组; 克拉玛依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3.06.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石物性和压汞资料,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区克下组属于中孔、中渗透储层,以粒间溶孔为主,次为原生粒间孔隙,优选出孔隙度、渗透率、均值、偏态、饱和度中值半径、最大孔喉半径、平均毛管半径、视孔喉体积比和非饱和汞孔隙体积百分数共9个能反映孔隙结构的参数,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分为4类(Ⅰ—Ⅳ),分别代表储层孔隙结构好、较好、较差、差;储层的微观孔隙分布主要有3种类型,孔隙直径分布分别呈单模态、双模态和复模态。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有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构造格局决定着储层的沉积格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孔隙结构。沉积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性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压实作用造成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孔隙结构和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得以改善;重结晶作用产生的新生自形晶矿物全充填或半充填于粒间孔隙和喉道中,使孔隙减少、喉道变窄,孔隙连通性变差;压溶作用可产生压溶缝、缝合线或溶孔,扩大了孔隙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4+112 +112-1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基于恒速压汞的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3油层组为例 [J].
蔡玥 ;
赵乐 ;
肖淑萍 ;
张磊 ;
龚嘉顺 ;
孙磊 ;
孙阳 ;
康丽芳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1) :32-35+113
[2]   砾岩油藏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 [J].
刘红现 ;
许长福 ;
覃建华 ;
唐洪明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 32 (04) :189-191
[3]   基于K-Means和EM算法的聚类分析 [J].
陈晓春 .
福建电脑, 2009, 25 (02) :79-80
[4]   新立油田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评价 [J].
李海燕 ;
徐樟有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 (01) :17-21+112
[5]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渗流特征 [J].
郝明强 ;
刘先贵 ;
胡永乐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6) :79-81+116
[6]   基于聚类分析的K-means算法研究及应用 [J].
张建萍 ;
刘希玉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05) :166-168
[7]   孔隙结构对碎屑储集岩物性控制作用的定量描述 [J].
蒲秀刚 ;
黄志龙 ;
周建生 ;
肖敦清 ;
柳飒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15-17+25+5
[8]   储集层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 [J].
蔡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6) :45-46+49
[9]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 科学出版社 , 罗蛰潭,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