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与合理规制

被引:17
作者
王涛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网络; 公共言论; 监督权; 法治; 诽谤; 政治言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D63 [国家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1204 ; 120401 ;
摘要
在过去的2013年,我国政府结合运动式治理、立法活动和舆论工作对网络言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言论平台,促进了公民监督权的行使,带动了中国的法治发展。2013年的互联网言论治理的三部分内容都与公共言论密切相关。其中,"两高"所发布的《网络诽谤解释》着力于对公共言论进行刑事规制,包括对诽谤官员的刑事规制和对政治言论的刑事规制,但是其中的一些做法虚化了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监督权。公民监督权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进一步理解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落实公民监督权,是我们对公共言论进行合理规制的前提。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诽谤罪与言论规制“调适期” [J].
孙平 .
环球法律评论, 2014, 36 (03) :5-20
[2]   我国现行宪法第41条的权利属性 [J].
何生根 .
西部法学评论, 2014, (01) :75-84
[4]   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 [J].
孙万怀 ;
卢恒飞 .
法学, 2013, (11) :3-19
[5]   “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 [J].
于志刚 .
法学, 2013, (10) :102-110
[6]   诽谤、舆论监督权与宪法第41条的规范意旨 [J].
石毕凡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04) :79-85+152+157
[7]   口袋罪视域下的寻衅滋事罪研究 [J].
张训 .
政治与法律, 2013, (03) :36-44
[8]   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J].
侯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17 (04) :148-160
[9]   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对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的规范比较 [J].
杜强强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3-14
[10]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确定——对刑法典第246条第2款但书规定的理解 [J].
赵秉志 ;
彭新林 .
法学评论, 2009, 27 (05) :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