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境化”与“再情境化”——教师理解变革性实践的话语表征机制

被引:28
作者
杨帆 [1 ]
陈向明 [2 ]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变革; 学校话语; 表征; 去情境化; 再情境化;
D O I
10.19355/j.cnki.1671-9468.2013.02.010
中图分类号
G451 [教师];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教育变革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变革的意义在学校层面遭遇"衰变"和"扭曲"。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跟踪北京市某小学引入主题教学的课例研究过程,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教师的对话进行分析,以考察主题教学这一"变革性实践"的意义在学校层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日常研讨中使用的描述和解释体系构成了一套为新旧教学方法赋予意义的学校话语。这套话语作为学校的本土解释模式,通过"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等机制,对外来的变革性实践的意义进行重构,使教师能够以本土的方式理解变革。本文将这一意义赋予过程称为学校话语的"表征"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45+191 +19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高能实践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 [J].
杨兰 ;
杨帆 .
全球教育展望, 2012, (06) :32-38
[2]   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J].
窦桂梅 .
人民教育, 2010, (05) :42-47
[3]   教师的反思性语言形态 [J].
杨帆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 (01) :79-91+190
[4]   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J].
杨小微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 (04) :20-23
[5]   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J].
钟启泉 .
校长阅刊, 2006, (12) :21-25
[6]   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 [J].
邓涛 ;
鲍传友 .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08) :6-10
[7]   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J].
陈晓波 ;
刘彩祥 ;
郑国民 .
人民教育, 2005, (Z3) :19-22
[8]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J].
钟启泉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01) :48-57
[9]   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窦桂梅 .
人民教育, 2004, (12) :32-34
[10]  
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陈向明,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