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

被引:9
作者
邹超英
李芦江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选择效应; 遗传多样性; SS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田间试验的统计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经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粒深遗传增益以GP4>GP5>GP3,穗行遗传增益以GP3>GP5>GP4,各个群体C4的粒深、穗行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大于C0,直接选择效应显著;株高和穗位高随选择周期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且GP4的增幅显著大于GP3和GP5,单株产量及穗粗的遗传增益以GP4大于GP3和GP5,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均值以C4显著大于C0,相关选择效应显著;除株高、穗位高外,其他性状GCA变异群体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GP5多数产量性状的GCA优于GP3和GP4,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GCA效应值随改良进展呈增加趋势,对照优势大于8%的大部分测交组合均为各群体C4所配组合,间接选择效应显著;随改良世代进行,群体部分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虽有所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基于SSR分子标记估算的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GP3和GP4改良后代呈略增趋势,GP5变化不大,对于群体基因型数,GP3和GP4随改良代数增加呈略减趋势,GP5呈略增趋势。上述结果说明,适度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在有效改良群体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基础群体及不同性状间,其改良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玉米不同世代材料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J].
刘美洲 ;
梁晓玲 ;
曹连莆 ;
阿布来提阿布拉 ;
李铭东 ;
韩登旭 ;
邵红雨 .
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 (06) :1024-1027
[2]   鲜食糯玉米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J].
沈雪芳 ;
王义发 ;
郑洪建 ;
刘康 ;
楼坚锋 ;
张建明 ;
陆永明 ;
侯根宝 .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02) :50-53
[3]   喀斯特地貌山区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分析 [J].
时成俏 ;
王兵伟 ;
黄安霞 ;
覃永嫒 ;
覃德斌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5) :204-207
[4]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J].
陈发波 ;
杨克诚 ;
荣廷昭 ;
潘光堂 .
玉米科学 , 2007, (04) :41-45
[5]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J].
张前进 ;
王振华 ;
张新 ;
王俊璞 .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04) :28-31
[6]   DNA分子标记与玉米种质研究 [J].
张仁和 ;
薛吉全 ;
毛建昌 ;
李凤艳 ;
马国胜 .
玉米科学, 2005, (03) :16-18+22
[7]   近红外分析方法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J].
卢宝红 ;
张义荣 ;
魏良明 ;
杜如珊 ;
刘华伟 ;
李建生 .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02) :28-31
[8]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 [J].
王懿波 ;
王振华 ;
王永普 ;
张新 ;
陆利行 ;
田曾元 ;
不详 .
玉米科学 , 1999, (01) :2-9
[9]   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J].
陈彦惠,张传贞,高素玲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3) :379-383
[10]   混合选择与改良S1家系选择对玉米群体的改良效果研究 [J].
彭泽斌 ;
刘新芝 .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01)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