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麦氮素转移及氮形态组分特征

被引:15
作者
黄亿 [1 ,2 ]
李廷轩 [1 ]
张锡洲 [1 ]
戢林 [3 ]
吴沂珀 [4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巴中市环境监测站
[3]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4] 巴中市农业局
关键词
大麦;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 氮素转运; 氮组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3 [大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揭示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麦生育后期氮素分配转运的生理机制,为大麦高效氮肥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利用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麦(DH61、DH121+)和低效利用基因型大麦(DH80)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不施氮、低氮(125 mg N·kg-1土)、正常氮(250 mg N·kg-1土)和高氮(375 mg N·kg-1土)4个氮素处理下籽粒产量、生物量及生育后期地上部营养体氮素转移特性和植株氮形态组分构成特征。【结果】(1)随施氮量的减少,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大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减少。同一施氮处理,高效基因型大麦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高于低效基因型。不施氮处理下,高效型大麦DH61和DH121+籽粒产量分别是低效型DH80的1.96、2.03倍;低氮处理下分别是低效型DH80的2.10、2.37倍。扬花期和灌浆期,不施氮和低氮处理下两类基因型大麦植株氮浓度无明显差异,氮高效基因型大麦干物质形成能力较强。(2)高效基因型大麦植株能够积累较多的氮素,扬花前高效基因型氮素积累量占大麦生育期氮积累量的比例高于低效基因型。低氮(125 mg N·kg-1土)、正常氮(250 mg N·kg-1土)、高氮处理(375 mg N·kg-1土)下,高效基因花前氮素积累量是低效基因型的1.31、1.38、1.49倍,充足的氮素积累为后期灌浆结实奠定了物质基础。(3)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氮素转运量呈单峰曲线变化,氮素转移率和氮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逐渐下降,过高的氮肥施用不利于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高效基因型DH61和DH121+籽粒氮素来源更多依赖于前期地上部营养体的氮素转移,不施氮和低氮氮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5.06%、40.06%和76.37%、81.72%。而低效基因型DH80籽粒的氮素来源则以后期根系氮素的吸收和转移为主,氮素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8.20%和34.84%。(4)相同氮素处理下,扬花至灌浆期大麦茎秆和叶片中营养性氮含量增加,功能性氮含量变化平稳,而结构性氮含量则降低;籽粒营养性氮含量逐渐增加,结构性氮含量缓慢下降。且较低效基因型,高效基因型大麦茎秆和叶片结构性氮含量的降低幅度大,氮素转运能力强。低氮处理下,高效基因型扬花期至灌浆期茎秆和叶片结构性氮含量分别降低49.57%、62.58%;灌浆至成熟期分别降低64.47%、28.11%。【结论】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麦籽粒氮含量受花后茎秆和叶片中结构性氮的分解转化决定,营养器官中结构性氮的再利用有利于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151 / 116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J].
霍中洋 ;
杨雄 ;
张洪程 ;
葛梦婕 ;
马群 ;
李敏 ;
戴其根 ;
许轲 ;
魏海燕 ;
李国业 ;
朱聪聪 ;
王亚江 ;
颜希亭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5) :1035-1045
[2]   不同氮肥水平下寒地粳稻器官不同形态氮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J].
刚爽 ;
赵宏伟 ;
王敬国 ;
刘化龙 ;
臧家祥 ;
高扬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2) :276-282
[3]   不同冬小麦品种氮效率及其生理差异的研究 [J].
柴彦君 ;
袁家富 ;
熊又升 ;
黄丽 ;
赵书军 ;
彭成林 ;
徐祥玉 ;
刘晔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01) :21-25
[4]   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和运转的影响 [J].
柴彦君 ;
熊又升 ;
黄丽 ;
袁家富 ;
徐祥玉 ;
刘晔 .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 (10) :2040-2046
[5]   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J].
李文娟 ;
何萍 ;
高强 ;
金继运 ;
侯云鹏 ;
尹彩霞 ;
张国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1) :51-57
[6]   施氮量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J].
晏娟 ;
沈其荣 ;
尹斌 .
土壤学报, 2010, 47 (01) :107-114
[7]   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 [J].
莫润秀 ;
江立庚 ;
郭立 ;
胡均铭 ;
刘开强 ;
周佳民 ;
梁天锋 ;
曾可 ;
丁成泉 .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 (01) :49-54
[8]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分配与运转的差异 [J].
董桂春 ;
王余龙 ;
周娟 ;
张彪 ;
张传胜 ;
张岳芳 ;
杨连新 ;
黄建晔 .
作物学报, 2009, 35 (01) :149-155
[9]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张永丽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8, (05) :870-878
[10]   不同施氮水平下两种品质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形态的变化特征 [J].
杨铁钢 ;
戴廷波 ;
姜东 ;
荆奇 ;
曹卫星 .
作物学报, 2007, (11) :1763-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