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大陆复杂和混杂的碰撞带构造

被引:18
作者
万天丰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键词
碰撞带; 板块构造; 楔状和嵌入构造; 多期次构造事件; 成矿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 [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国大陆碰撞带是以结构复杂、形成过程复杂和物质成分趋于混杂为主要特征的。在构造特征上 ,表现为由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所组成 ,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逆掩断层。在剖面上常形成楔状(鳄鱼式 )构造 ,在平面上可构成嵌入构造 ,它们其实是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互相挤压、缩短与穿插的、一个统一的三维共轭剪切断裂系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碰撞带都不是一次形成的 ,而是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性质各不相同的、复杂的形成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带的研究水平 ,应该把碰撞带及其两侧的板块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研究 ,应该大力加强碰撞带周邻板块的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变形、变位资料的系统研究。碰撞作用时期是元素、岩石和构造单元趋于混杂的时期 ,而不是有利于元素、物质的分异和富集。碰撞带的主碰撞期形成的矿床是十分有限的。笔者推测有 4种类型的矿床可能将成为西部古碰撞带地区找矿的主要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1]   再论西昆仑库地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J].
肖序常 ;
王军 ;
苏犁 ;
宋述光 .
地质通报, 2003, (10) :745-750
[12]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 [J].
刘贻灿 ;
徐树桐 ;
李曙光 ;
江来利 ;
陈冠宝 ;
吴维平 .
地球科学, 2003, (01) :11-16
[13]   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确定及其意义 [J].
杨巍然 ;
简平 ;
韩郁菁 .
地学前缘, 2002, (04) :273-283
[14]   碰撞造山带与成矿区划 [J].
邱小平 .
地质通报, 2002, (10) :675-681
[15]   试析杭州—诸广山—花山高εNd值花岗岩带的地质意义 [J].
洪大卫 ;
谢锡林 ;
张季生 .
地质通报, 2002, (06) :348-354
[16]   根据重力数据研究黄海周边断裂带在海区的延伸 [J].
郝天珧 ;
SUH Mancheol ;
王谦身 ;
CHOI Suckwon ;
江为为 ;
宋海斌 ;
阎晓蔚 ;
刘建华 ;
姚长利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3) :385-397+449
[17]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J].
高锐 ;
肖序常 ;
高弘 ;
李秋生 ;
刘训 ;
姜枚 ;
史大年 .
地质通报, 2002, (01) :11-18+51
[18]   大别—苏鲁区残余超高压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J].
索书田 ;
钟增球 ;
游振东 ;
周汉文 .
地球科学, 2000, (06) :557-563
[19]   初论板内造山带 [J].
张长厚 .
地学前缘, 1999, (04) :295-308
[20]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 [J].
宋鸿林 .
地学前缘, 1999, (04) :3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