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10
作者
杜国明 [1 ,2 ]
孙晓兵 [1 ]
刘彦随 [2 ]
郑惠玉 [1 ]
马榕徽 [1 ]
机构
[1]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退耕; 时空分异; 黄土高原; 延安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生态退耕是调整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应对土地利用过度干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掌握退耕格局与耕地格局演变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为典型区,从生态退耕的整体特征、地形因素及区域差异等角度,探究生态退耕以来其耕地变化及退耕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生态退耕致使延安市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11 752.80 km2减少为2013年的9149.93 km2,退耕面积为2756.85 km2,退耕指数为22.15%,且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占退耕面积的95.29%;耕地与退耕面积主要分布于6~15°、15~25°坡度及第II级(925~1115 m)、第III级(1115~1275 m),且2005-2013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均高于2000-2005年的生态退耕速率;县域退耕面积及退耕程度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而退耕重心与耕地重心均在延安市几何中心以北的安塞县与宝塔区边界,且生态退耕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耕地重心则由北向南迁移。本文通过对延安市生态退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可为黄土高原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保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基于遥感的吉林省中西部耕地数量和质量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J].
欧阳玲 ;
王宗明 ;
贾明明 ;
毛德华 ;
刘明月 ;
任春颖 ;
满卫东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13) :234-242
[2]   延安市退耕对生态的影响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J].
杜国明 ;
孙晓兵 ;
刘彦随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6, (03) :233-239+245
[3]   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 [J].
赵安周 ;
刘宪锋 ;
朱秀芳 ;
潘耀忠 ;
陈抒晨 .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05) :1568-1578
[4]   延安市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及承载力 [J].
李慧 ;
周维博 ;
庄妍 ;
马聪 ;
刘博洋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05) :156-162
[5]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J].
周书贵 ;
邵全琴 ;
曹巍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02) :190-199
[6]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状况遥感动态监测——以陕西省富县为例[J]. 李粉玲,常庆瑞,申健,刘京.应用生态学报. 2015(12)
[7]   基于植被动态的黄土高原生态地理分区 [J].
张甜 ;
彭建 ;
刘焱序 ;
赵明月 .
地理研究, 2015, 34 (09) :1643-1661
[8]   延安市退耕过程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朱会利 ;
杨改河 ;
韩磊 .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 (08) :272-280
[9]   基于RS与GIS的内蒙古武川县退耕还林生态成效监测 [J].
汪芳甜 ;
安萍莉 ;
蔡璐佳 ;
黄鑫鑫 ;
郝晋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11) :269-275+277+276
[10]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J].
韩会然 ;
杨成凤 ;
宋金平 .
经济地理, 2015, 35 (05) :148-15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