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被引:17
作者
李秀鹏 [1 ,2 ]
于洁 [3 ]
许晶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4]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输导体系; 断裂; 不整合; 成藏模式; 砂体; 乌夏断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主要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等3种类型组成的输导体系,在乌夏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乌夏断裂带深部断裂系统活动期和油气运聚期相匹配,深部断裂系统是油气从烃源岩向上发生大规模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乌夏断裂带不整合结构中的底砾岩和半风化岩石孔渗性较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和油气聚集场所。乌夏断裂带连通砂体有良好的孔渗性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乌夏断裂带油气经过"断裂-不整合-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运移,形成多种与输导体系有关的油气藏,并发育了4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59 / 5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卡塔克古隆起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演化特征 [J].
李坤 ;
沈忠民 ;
肖宗林 .
断块油气田, 2011, 18 (03) :317-320
[2]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 [J].
孔令武 ;
高先志 ;
吴伟涛 ;
贾连奇 ;
刘昆 .
断块油气田, 2011, 18 (03) :321-325
[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范柏江 ;
刘成林 ;
庞雄奇 ;
张健 ;
李晓辉 ;
马俊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192-198+206
[4]   乐安油田地层油藏运聚过程研究 [J].
宁方兴 .
断块油气田, 2011, 18 (01) :38-42
[5]   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输导体系与新近系油气运聚特征 [J].
卢学军 ;
刘华 ;
王建瑞 ;
张永丰 ;
蓝宝锋 .
石油实验地质 , 2010, (03) :258-261
[6]   义和庄地区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J].
张家震 ;
徐备 ;
杨静 .
断块油气田, 2010, 17 (01) :1-4
[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 [J].
赵勇生 ;
刘克奇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8-13
[8]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J].
李秀鹏 ;
查明 ;
吴孔友 .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04) :413-415
[9]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J].
杨勇 ;
查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304-309
[10]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 [J].
李秀鹏 ;
查明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7, (03) :188-19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