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为例

被引:17
作者
黄先飞 [1 ,2 ,3 ]
周运超 [1 ,2 ,4 ]
张珍明 [1 ,2 ]
机构
[1] 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 贵州大学林学院
[3] 贵州师范大学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
[4] 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用地方式; 土壤有机碳; 后寨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在后寨河流域挖掘了2 755个土壤剖面,并采集了22 057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后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人为干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的制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 cm)总体上呈现以下规律:水田>旱地>经果林地>园地>草地>弃耕地>坡耕地>乔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灌草地。后寨河流域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密度为8.70 kg/m2,低于中国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10.83 kg/m2,总有机碳储量为5.39×108kg。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管理,可以增大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56 / 106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伊犁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J].
崔东 ;
李卫红 ;
朱成刚 ;
杨玉海 ;
孙国军 .
资源科学, 2016, 38 (07) :1239-1245
[2]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 李鉴霖,江长胜,郝庆菊.环境科学. 2014(12)
[3]   黔中高原面石漠化演变典型案例研究——以普定后寨河地区为例 [J].
李阳兵 ;
罗光杰 ;
程安云 ;
邵景安 ;
白晓永 ;
王世杰 .
地理研究, 2013, 32 (05) :828-838
[4]   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研究 [J].
任春颖 ;
张春华 ;
王宗明 ;
张柏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4) :596-607
[5]   纳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吴秀坤 ;
李永梅 ;
李朝丽 ;
王自林 ;
范茂攀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1) :6-11
[6]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J].
廖洪凯 ;
龙健 ;
李娟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12) :2081-2090
[7]   退化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 [J].
徐秋芳 ;
田甜 ;
吴家森 ;
姜培坤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3) :180-184
[8]   地形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 [J].
孙文义 ;
郭胜利 ;
宋小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3) :443-453
[9]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J].
刘梦云 ;
常庆瑞 ;
齐雁冰 ;
孙宁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2) :218-226
[10]   贵州岩溶土壤形成及其可持续利用 [J].
周运超 ;
周习会 ;
周玮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 (05) :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