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反思

被引:14
作者
胡学相 [1 ]
孙雷鸣 [2 ]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2] 北方工业大学
关键词
人身危险性; 主观恶性; 反社会性; 人格刑法; 人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界定人身危险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应当明确研究的角度或研究的领域。对于刑法学意义上的人身危险性概念,可以界定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犯罪人)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而不应包含初犯可能。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身危险性是主观恶性的外在表现或表征,二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人身危险性的内涵以行为人的特定人格为其内在根据。由于人身危险性的概念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在刑法学中应当使用反社会人格的概念取代人身危险性概念。在我国引入人格刑法理论,是解决我国目前刑法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唤。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转型时期人格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引入与推进 [J].
胡学相 ;
许承余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4 (02) :47-51
[2]   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兼评人格刑法学 [J].
胡学相 ;
陈文滔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 (03) :29-37
[3]   刑法人格主义的检讨与革新 [J].
孙昌军 ;
周亮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1) :38-45
[4]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J].
陈和华 .
犯罪研究, 2005, (01) :30-36
[5]   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 [J].
游伟 ;
陆建红 .
法学研究, 2004, (04) :3-14
[6]   反社会病态人格理论浅析 [J].
俞亮 ;
张驰 .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5) :13-15
[7]   论主观恶性 [J].
胡学相 ;
黄祥青 .
政治与法律, 1993, (04) :23-27
[8]   论人身危险性及其刑法意义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1993, (02) :35-42
[9]   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内在属性 [J].
朱建华 .
法学研究, 1987, (01) :49-53
[10]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张春兴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