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被引:15
作者
徐朝繁 [1 ]
潘纪顺 [2 ]
王夫运 [1 ]
田小峰 [1 ]
冯建林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汶川地震; 地球物理探测; 深部结构; 低速高导层;
D O I
10.14075/j.jgg.2008.06.014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带内逆掩断层发育,低速高导层缺失,表现为高阻基底。西侧川西高原的Pn波速度较低(7.6~7.8krn/s),东侧四川盆地较高(8.0~8.2krn/s),低的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可能意味着川西高原壳幔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热交换过程,中上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有可能成为龙门山L形的滑脱面,为龙门山中上地壳内浅源地震的孕育提供深部构造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1]   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和三维地壳速度结构 [J].
杨智娴 ;
于湘伟 ;
郑月军 ;
陈运泰 ;
倪晓晞 ;
Winston Chan .
地震学报, 2004, (01) :19-29
[12]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J].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周民都,白志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3]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J].
贾东 ;
陈竹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张惬 ;
魏东涛 ;
沈扬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402-410
[14]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J].
王椿镛 ;
韩渭宾 ;
吴建平 ;
楼海 ;
白志明 .
地震学报, 2003, (03) :229-241+342
[15]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16]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陈智樑 ;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2001, (02) :375-384
[17]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精确修定 [J].
赵珠 ;
范军 ;
郑斯华 ;
长谷川昭 ;
堀内茂木 .
地震学报, 1997, (06) :58-65
[19]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J].
林茂炳 ;
吴山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46-55
[20]   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J].
宋文海 .
天然气工业, 1989, (03)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