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30个月后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研究

被引:18
作者
林崇德 [1 ]
伍新春 [1 ]
张宇迪 [1 ,2 ]
臧伟伟 [1 ,3 ]
周宵 [1 ]
戴艳 [4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2]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 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
[4] 不详
关键词
中小学生; 汶川地震;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抑郁; 学习倦怠; 创伤后成长(PTG);
D O 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3.06.005
中图分类号
G63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在地震30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学习倦怠和创伤后成长等身心状况。结果发现:(1)震后30个月的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发生率分别达到6.6%和69.5%,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其高危人群;(2)学习倦怠总体情况比较轻微,学习的低效能感相对较严重;(3)创伤后成长的程度较高,且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4)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学习倦怠等3个消极变量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分别为正相关、零相关和零相关。建议心理疏导人员将重心放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程度及激发受灾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并充分意识到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有出现心理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31 / 6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社会支持在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张晨光
    陈秋燕
    程科
    伍新春
    林崇德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9) : 82 - 86
  • [2] 汶川震后初中生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
    张金凤
    史占彪
    赵品良
    王力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05) : 357 - 362
  • [3] 汶川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睡眠问题共患PTSD、抑郁、焦虑状况
    耿富磊
    范方
    张岚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2, (02) : 172 - 175
  • [4]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
    安媛媛
    臧伟伟
    伍新春
    林崇德
    周佶
    [J]. 心理科学, 2011, 34 (03) : 727 - 732
  • [5] 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PTSD时间趋势分析
    刘娅
    袁萍
    贾红
    李爱玲
    刘潇霞
    叶运莉
    [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03) : 303 - 304
  • [6] 震后不同地区初中生的抑郁水平及创伤后症状
    李松蔚
    余红玉
    钱铭怡
    高隽
    王雨吟
    邓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 (01) : 77 - 80
  • [7]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范方
    柳武妹
    郑裕鸿
    崔苗苗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 56 - 59
  • [8]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心理学报. 2009(10)
  • [9]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校的心理援助现状与需求——以茂县、汶川县和都江堰市为例
    伍新春
    侯志瑾
    臧伟伟
    张宇迪
    常雪亮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3) : 110 - 114+160
  • [10] 创伤后成长:5·12地震创伤的新视角
    张倩
    郑涌
    [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03) : 623 -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