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床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勘查新进展

被引:68
作者
毛景文
罗茂澄
谢桂青
刘军
吴胜华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斑岩铜矿; 俯冲与成矿; 大陆成矿; 时空分布规律; 矿床模型;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12.002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斑岩铜矿是铜资源的主要供给矿种,长期以来是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2000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找矿勘查取得了新突破,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已探明斑岩铜矿储量约18×108t,主要分布在南美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西南太平洋岛弧、中亚地区以及特提斯东欧段、伊朗—巴基斯坦段和我国西藏地区,其中南美西部大陆边缘储量达11×108t。已探明储量按时代分布,从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到前寒武纪,依次降低。斑岩铜矿通常出现在大洋俯冲带上部,在岛弧形成斑岩铜金矿,在大陆边缘形成斑岩铜钼矿或斑岩铜金钼矿。俯冲板片由陡倾角变为缓倾角,甚至平板,有利于成矿;超大型矿床在空间上往往与无震海岭、海口山连和海中高原的低角度俯冲有关,大洋板片广泛发育的转换断层易于被海水交代,当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之下,有利于形成含矿岩浆;而在大陆不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俯冲板片易于撕裂,也是成矿带形成的重要场所。由于板片俯冲,将大量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包括硫酸盐)携带进入软流圈,俯冲板片脱水导致交代作用和软流圈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被认为是弧岩浆成因的主要过程。这种高氧化度和富含挥发组分的基型岩浆在下地壳经历了MASH过程和分异演化,逐渐形成中酸性含矿岩浆,这种岩浆比重较轻,沿断裂带上升到浅表定位和成矿。过去10多年对于大陆斑岩铜矿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成矿物质来自于大陆内部的壳幔反应产物(包括新生下地壳)还是俯冲板片残留重熔形成的交代岩石圈。从找矿勘查角度,矿床模型研究依然是重点,从单个典型矿化蚀变模型到矿床组合模型。此外,近年针对斑岩铜矿系统中的蚀变矿物(例如,绿泥石、绿帘石、明矾石和粘土矿物等),开展Footprint(找矿印痕)研究,探讨矿体的分布规律,提出找矿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2153 / 2175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03 条
[1]   俯冲边界成矿作用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 [J].
陈华勇 ;
肖兵 .
地学前缘, 2014, 21 (05) :13-22
[2]   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若干问题 [J].
张洪涛 ;
陈仁义 ;
舒思齐 .
矿床地质, 2013, 32 (04) :673-685
[3]   紫金山矿集区地质特征、矿床模型与勘查实践 [J].
张锦章 .
矿床地质, 2013, 32 (04) :758-767
[4]   华南地区钦杭成矿带地质特征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J].
毛景文 ;
陈懋弘 ;
袁顺达 ;
郭春丽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636-658
[5]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 [J].
唐菊兴 ;
邓世林 ;
郑文宝 ;
应立娟 ;
汪雄武 ;
钟康惠 ;
秦志鹏 ;
丁枫 ;
黎枫佶 ;
唐晓倩 ;
钟裕峰 ;
彭慧娟 .
矿床地质, 2011, 30 (02) :179-196
[6]  
Ridge subduction and porphyry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An overview[J]. SUN WeiDong1,2, LING MingXing1,3, YANG XiaoYong2, FAN WeiMing1, DING Xing1 & LIANG HuaYing41 CAS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Research Center for Mineral Resources,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
[7]   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以德兴地区为例 [J].
毛景文 ;
张建东 ;
郭春丽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1) :1-14
[8]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岩浆热液系统和成矿概念模型 [J].
侯增谦 ;
杨志明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779-1817
[9]   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矿床地质, 2009, 28 (05) :515-538
[1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J].
毛景文 ;
邵拥军 ;
谢桂青 ;
张建东 ;
陈毓川 .
矿床地质, 2009, 28 (02) :1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