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柞—山—商晚古生代拉分断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作用

被引:12
作者
方维萱 [1 ,2 ]
刘家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拉分盆地; 盆地动力学; 构造—岩相学; 热水沉积岩相; 构造—热流体叠加岩相;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3.02.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采用构造—岩相学和构造—热水沉积岩相填图研究,认为陕西柞水—山阳—商县(柞—山—商)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在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被动陆缘残余洋盆基础上,经历了志留纪—早泥盆世北秦岭岛弧造山带—残余洋盆转换过程。在中泥盆世演化为秦岭微板块北缘拉分断陷盆地,晚泥盆世叠加了深源碱性热流体叠加作用明显,形成了铁白云石钠质角砾岩相带,并发生了构造反转。石炭纪陆缘拉分盆地进一步发展演化为残余海盆萎缩封闭。这种造山带—沉积盆地—岛屿构造耦合与转换过程记录了由洋盆—岛弧碰撞造山转换为陆—陆碰撞造山过程。该拉分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成矿分带,与多期成矿成岩地质作用有关,在造山带—沉积盆地—岛屿构造耦合与转换中,中泥盆世柞—山—商拉分断陷盆地的四周被古陆块和造山带分隔,陆—陆碰撞过程驱动了造山带流体发生大规模排泄到该盆地内,在该拉分断陷盆地内形成了大规模热水沉积成岩成矿,各类热水沉积岩相发育。在该拉分盆地中,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同生断裂作用形成了次级断陷盆地,为热水沉积成岩成矿提供了沉积容纳空间。热水沉积成因的银多金属—重晶石—菱铁矿矿床定位于三级和四级热水洼地。晚泥盆世—石炭纪近南北向的岩石圈地幔收缩,陆—陆碰撞收缩成为垂向热传输主要驱动力源,导致了陆壳尺度上碱性热流体被挤压垂向排出到陆表残余海盆之中,本区脉状富金镍钴铜矿与晚泥盆世—石炭纪深源碱性热流体隐爆作用形成的碱性铁白云石钠质角砾岩带密切有关。类卡林型金矿定位于该盆地上部基底构造层和盆地热水浊流沉积相内,主要与后期脆韧性剪切带有密切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20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J].
王宗起 ;
闫全人 ;
闫臻 ;
王涛 ;
姜春发 ;
高联达 ;
李秋根 ;
陈隽璐 ;
张英利 ;
刘平 ;
谢春林 ;
向忠金 .
地质学报, 2009, 83 (11) :1527-1546
[2]   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组合、岩浆时空演变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J].
王涛 ;
王晓霞 ;
田伟 ;
张成立 ;
李伍平 ;
李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949-971
[4]   陕西省柞水县王家沟卡林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J].
曹东宏 ;
朱赖民 ;
李犇 ;
杨登美 .
地质与勘探, 2009, 45 (01) :23-29
[5]   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 [J].
王瑞廷 ;
李剑斌 ;
任涛 ;
杨智慧 ;
毛景文 ;
王涛 .
中国地质, 2008, (06) :1291-1298
[6]   秦岭晚古生代增生弧前盆地的热水成矿系统 [J].
杨宗让 ;
弓小平 ;
刘建朝 ;
周义 ;
张全喜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807-812+828
[7]   南秦岭柞水地区小磨岭杂岩基性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杨钊 ;
董云鹏 ;
周鼎武 ;
于君 ;
马海勇 .
地质通报, 2008, (05) :611-617
[8]   南秦岭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与热水沉积成矿 [J].
唐永忠 ;
齐文 ;
刘淑文 ;
侯满堂 .
中国地质, 2007, (06) :1091-1100
[9]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J].
唐永忠 ;
朱迎堂 .
沉积学报, 2007, (05) :653-662
[10]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效应 [J].
曾荣 ;
刘淑文 ;
薛春纪 ;
龚建新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7, (03) :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