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39
作者
王亚东 [1 ,2 ]
张涛 [2 ]
迟云平 [2 ]
刘艳蕊 [2 ]
张志高 [2 ]
李仕远 [3 ]
方小敏 [4 ,2 ]
张跃中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资源环境学院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盆地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相; 青藏高原隆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J].
王亚东 ;
方小敏 ;
高军平 ;
刘栋梁 ;
张跃中 ;
张伟林 .
地质科学, 2009, 44 (03) :957-965
[2]  
Cenozoic Stratigraphy Deformation History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of Qaidam Basin by the Balance Section Resto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J]. LIU Dongliang~(1,2),FANG Xiaomin~(1,*),GAO Junping~3,WANG Yadong~1,ZHANG Weilin~1, MIAO Yunfa~1,LIU Yongqian~(1,2)and ZHANG Yuezhong~4 1 Center of Bas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2 Gr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Wes
[3]   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 [J].
刘栋梁 ;
方小敏 ;
王亚东 ;
张伟林 ;
高军平 .
地质科学, 2008, (04) :637-647
[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J].
吕宝凤 ;
赵小花 ;
周莉 ;
段生盛 .
沉积学报, 2008, (04) :552-558
[5]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 [J].
吴福元 ;
黄宝春 ;
叶凯 ;
方爱民 .
岩石学报, 2008, 24 (01) :1-30
[6]   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估算青藏高原古海拔高度 [J].
吴珍汉 ;
赵逊 ;
叶培盛 ;
吴中海 ;
胡道功 ;
周春景 .
地质学报, 2007, (09) :1277-1288
[7]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J].
吴光大 ;
葛肖虹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巩庆林 ;
陈言忠 ;
沈亚 .
世界地质, 2006, (04) :411-417
[8]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J].
王信国 ;
曹代勇 ;
占文锋 ;
刘天绩 .
现代地质, 2006, (04) :592-596
[9]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J].
王步清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6) :670-672
[10]   青藏高原的构造分区及其边界的变形构造特征 [J].
崔军文 ;
张晓卫 ;
唐哲民 .
中国地质, 2006, (02) :25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