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17
作者
吕宝凤 [1 ]
赵小花 [2 ]
周莉 [2 ]
段生盛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沉积迁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8.04.004
中图分类号
P534.6 [新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坳陷、沉积作用和周缘山体隆升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沉积中心位置、沉积范围大小及沉积中心的平面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承受过来自北缘祁连山方向、西北缘阿尔金山方向以及南缘昆仑山方向三组挤压应力的作用,其中来自阿尔金山方向的应力一直在持续发挥作用;来自盆地南北缘的应力也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经历了一个由北东向(古近纪早—中期)→北北东向(古近纪末期—中新世早期)→近南北向(中新世中期—上新世中期)→北东向(上新世晚期)的转向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展演化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经历了由北向南挤压—旋转、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旋转以及由向北挤压—旋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552 / 55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恢复 [J].
段宏亮 ;
钟建华 ;
马锋 ;
张跃中 ;
李勇 ;
温志峰 .
沉积学报, 2007, (01) :65-74
[2]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预测 [J].
漆亚玲 ;
汪立群 ;
彭德华 ;
徐子远 ;
张铭杰 ;
张晓宝 ;
马素萍 ;
韩凤祥 ;
张瑞 .
沉积学报, 2006, (06) :910-916
[3]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J].
王步清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6) :670-672
[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J].
李相博 ;
袁剑英 ;
陈启林 ;
王琪 ;
李斌 ;
孟自芳 .
石油学报, 2006, (03) :6-10
[5]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J].
柳祖汉 ;
吴根耀 ;
杨孟达 ;
郭泽清 ;
温志峰 .
地质科学, 2006, (02) :344-354
[6]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 [J].
王步清 ;
肖安成 ;
程晓敢 ;
何光玉 ;
陈汉林 ;
杨树锋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 (02) :225-230
[7]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 [J].
段毅 ;
彭德华 ;
张辉 ;
吴保祥 ;
郑朝阳 ;
王传远 .
沉积学报, 2005, (01) :150-155
[8]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J].
曹国强 ;
陈世悦 ;
徐凤银 ;
彭德华 ;
袁文芳 .
中国地质, 2005, (01) :33-40
[9]   柴达木盆地近SN向构造形成机制与油气成藏意义 [J].
操成杰 ;
王小凤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1) :74-80
[10]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J].
蒋宏忱 ;
于炳松 ;
王黎栋 ;
穆剑 ;
刘忠宝 .
沉积学报, 2003, (03) :39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