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被引:5
作者
王昊 [1 ,2 ]
李栋梁 [1 ]
王慧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2] 山东省气候中心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面加热场强度; NDVI;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AVHRR-NDVI和MODIS-NDVI卫星遥感资料以及西北地区95个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1982-2012年历年夏季(6-8月)地面加热场强度序列,并与三套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西北干旱区地面加热场强度大值区主要位于阿拉善高原、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地区、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以东地区。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地面加热场强度值较计算值整体略偏高,但量级相同。ERA-40再分析值与计算值在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上最为相似,计算值更加突出了局地的小气候特征。(2)西北干旱区标准化地面加热场强度的LV1为东-西反向型,PC1反映其年际变化趋势在1995年左右发生转折;LV2为东北-西南反向型,PC2反映西北干旱区东北(西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逐年增强(减弱),随后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维持正常偏强(弱)。(3)以100°E为界,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在年内和年际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面加热场强度大于西部;东部峰值月份(7月)落后于西部(6月);东、西部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相反的年际变化,东(西)部年际变化主要受地面潜(感)热主导,先由弱(强)到强(弱)(1982-1995年),后由强(弱)到弱(强)(1995-2012年)。
引用
收藏
页码:363 / 37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中美半干旱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比较 [J].
李杉 ;
艾丽坤 .
高原气象 , 2014, (05) :1262-1271
[2]   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J].
王学佳 ;
杨梅学 ;
万国宁 .
高原气象, 2013, 32 (06) :1557-1567
[3]  
An assessment of summer sensible heat flux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eight data sets[J]. ZHU XiaYing1,2,LIU YiMin1* & WU GuoXio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 National Climate Center,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2(05)
[4]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特征分析 [J].
王慧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 2012, (02) :312-321
[5]   自动站与人工站地温观测数据差异及原因分析 [J].
杨玉霞 ;
代玉田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1, 28 (04) :27-29
[6]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J].
王慧 ;
李栋梁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3) :409-418
[7]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估算 [J].
王慧 ;
李栋梁 .
大气科学, 2010, 34 (05) :1026-1034
[8]   西北干旱区常规气象站与野外试验站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J].
王慧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 2010, (02) :514-522
[9]   中国北方植被覆盖度特征及其与沙尘暴关系 [J].
张钛仁 ;
柴秀梅 ;
李自珍 .
高原气象, 2010, 29 (01) :137-145
[10]   近五十年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陈冬冬 ;
戴永久 .
大气科学, 2009, 33 (06) :1247-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