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过度客观化的重罪案件证据裁判

被引:35
作者
左卫民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证据裁判; 重罪案件; 客观主义; 平衡型事实认定模式;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9.01.013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证据裁判已然成为中国刑事诉讼尤其是重罪案件裁判的关键话语之一。晚近十余年来,重罪案件证据裁判的规范表达与实践面相与普通案件的证据裁判逻辑逐渐分离。重罪案件证据裁判开始走向高度客观主义,不可否认这一趋势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的色彩既与诉讼制度和纠纷解决的实践逻辑存在诸多悖离,也可能导致证据收集、运用与评价的一些问题。因此,应当审视中国当下重罪案件证据裁判的取向,反思高度乃至过度客观化的刑事证明理念、立法与实践,在重罪案件裁判中重构一种既注重客观证明,又兼容合理推断的平衡型事实认定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2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认罪协商程序:模式、问题与底线 [J].
胡铭 .
法学, 2017, (01) :169-177
[2]   “印证”证明模式反思与重塑:基于中国刑事错案的反思 [J].
左卫民 .
中国法学, 2016, (01) :162-176
[3]   疑罪从无处理的程序法规制 [J].
姚显森 .
现代法学, 2014, 36 (05) :96-110
[4]   新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评析——基于证据裁判原则的视角 [J].
廖勇 ;
吴卫军 .
北方法学, 2013, 7 (05) :124-129
[5]   聂树斌案法理研判 [J].
龙宗智 .
法学, 2013, (08) :3-11
[7]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兼谈《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 [J].
陈光中 ;
郑曦 .
法学, 2011, (09) :3-12
[8]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08, (01) :106-125
[9]   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以20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 [J].
陈永生 .
中国法学, 2007, (03) :45-61
[10]   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 [J].
左卫民 ;
周洪波 .
比较法研究, 2006, (02) :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