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调整思路——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背景

被引:21
作者
李怀胜
机构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虚假信息犯罪; 网络诽谤解释; 立法正当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早期的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侧重于保护个体利益价值,而此后的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九)》更关注一般性的公共秩序价值。刑法中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初步形成。《刑法修正案(九)》关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条文,虽然进一步扩大了"虚假信息"的范围,严密了刑事法网,但是它回避了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的立法正当性问题,又可能造成虚假恐怖信息与新设的四类虚假信息的界限不明等问题,是一次不完美的立法修正。应有的解决方案是,取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刑法修正案(九)》中的"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改为一般性的"虚假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2]   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 [J].
于志刚 .
法学评论, 2015, 33 (02) :113-121
[4]   论网络虚假信息的刑法规制 [J].
廖斌 ;
何显兵 .
法律适用, 2015, (03) :37-42
[5]   “秦火火”网络造谣案的法理问题研析 [J].
赵远 .
法学, 2014, (07) :82-89
[6]   “诽谤信息转发500次入刑”的合宪性评析 [J].
尹培培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4) :154-160
[7]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 [J].
于志刚 ;
郭旨龙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32 (03) :127-139
[8]   全媒体时代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 [J].
于志刚 .
法学论坛, 2014, 29 (02) :92-100
[10]   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 [J].
孙万怀 ;
卢恒飞 .
法学, 2013, (11)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