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盆地早期断陷对隆起带与凹陷带的控制——柴北缘隆起带与凹陷带的成因新认识

被引:4
作者
汪劲草 [1 ]
倪金龙 [2 ]
刘平 [3 ]
机构
[1]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反转构造; 隆起带; 凹陷带; 柴达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构造解析、盆-山耦合、地震剖面解释等认为,柴北缘西段隆起带与凹陷带分别受控于早、中侏罗世断陷,其中鄂博梁、冷湖构造带发育于早侏罗世"南断北超"的次级箕状断陷上.早侏罗世地层在背斜核部厚度的增大及基底由"凹"转"隆"的原因,是缘于箕状断陷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旋转变缓,而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构造反转的结果.鄂博梁构造带与冷湖构造带属于"凹"上"隆";而昆特依凹陷带与赛什腾凹陷带发育于中侏罗世"北断南超"的次级断陷上,其凹陷是缘于中侏罗世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后期的构造挤压体制下不能发生构造反转,因此,昆特依、赛什腾凹陷带属于"凹"上"凹".在挤压构造体制下,叠合盆地内是发育隆起带抑或是凹陷带,关键在于早期断陷盆地陡坡带高角度正断层能否发生构造反转.
引用
收藏
页码:299 / 30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变形分解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运聚的影响 [J].
汪劲草 ;
刘平 ;
倪金龙 ;
陈璐 ;
曹海防 ;
万方良 .
石油学报, 2007, (03) :27-31
[2]   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对断陷盆地沉积迁移的控制——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性质 [J].
汪劲草 ;
胡勇 ;
刘云田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41-1148
[3]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J].
曹国强 ;
陈世悦 ;
徐凤银 ;
彭德华 ;
袁文芳 .
中国地质, 2005, (01) :33-40
[4]   从反转构造的砂箱模型看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的构造性质 [J].
周建勋 ;
徐凤银 ;
朱战军 .
地质科学, 2002, (04) :430-435+514
[5]   冷湖五号燕山期叠瓦逆冲构造的发现 [J].
戴俊生 .
西北地质, 2001, (01) :68-72
[6]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 [J].
曾联波 ;
金之钧 ;
汤良杰 ;
李京昌 ;
由福报 ;
张兵山 .
地球科学, 2001, (01) :54-58
[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李晓清 ;
殷进垠 ;
朱德丰 ;
刘立群 .
地学前缘, 2000, (04) :477-486
[8]   青藏高原东部钾玄岩系岩浆岩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J].
张玉泉 ;
谢应雯 ;
李献华 ;
邱华宁 ;
赵振华 ;
梁华英 ;
钟孙霖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5) :493-498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阶段 [J].
汤良杰 ;
金之钧 ;
张明利 ;
由福报 ;
张兵山 ;
骆静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2) :36-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