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分解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7
作者
汪劲草 [1 ]
刘平 [2 ]
倪金龙 [3 ]
陈璐 [1 ]
曹海防 [2 ]
万方良 [1 ]
机构
[1]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2]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3] 山东科技大学
关键词
压-剪断裂系统; 剪切应变; 压缩应变; 变形分解; 油气聚集; 柴达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北缘反“S”型构造是柴达木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大型复合构造,其雏形最早源于早侏罗世的不对称倒“V”字型盆-岭构造,最后定型于新生代晚期(N2)柴北缘压剪断裂作用。将柴北缘压剪断裂系统的总应变分解为剪切应变分量与压缩应变分量,其剪切应变分量较小的区段也是压缩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压缩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对应的冷湖构造带与鄂博梁构造带中的区段是油气流失的区段,而剪切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对应的冷湖构造带与鄂博梁构造带中的区段则是油气聚集的区段。因此,反“S”型构造中的冷湖六号、七号区段是油气流失区,冷湖三号、四号、五号区段及南八仙—马海一带是油气聚集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对断陷盆地沉积迁移的控制——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性质 [J].
汪劲草 ;
胡勇 ;
刘云田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41-1148
[2]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J].
谌宏伟 ;
罗照华 ;
莫宣学 ;
刘成东 ;
柯珊 .
中国地质, 2005, (03) :386-395
[3]   中国阿尔泰山后造山伸展垮塌的地质证据 [J].
汪劲草 ;
夏斌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5, (03) :267-273
[4]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J].
曹国强 ;
陈世悦 ;
徐凤银 ;
彭德华 ;
袁文芳 .
中国地质, 2005, (01) :33-40
[5]   中、新生代柴达木北缘的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J].
高先志 ;
陈发景 ;
马达德 ;
汪立群 ;
刘震 .
西北地质, 2003, (04) :16-24
[6]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周建勋 ;
徐凤银 ;
胡勇 .
石油学报, 2003, (01) :19-24
[7]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J].
和钟铧 ;
刘招君 ;
郭巍 ;
董清水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 (04) :333-339
[8]   青藏高原北缘中生代伸展构造40Ar/39Ar测年和MDD模拟 [J].
陈宣华 ;
尹安 ;
George E.Gehrels ;
王小凤 ;
Eric S.Cowgill ;
Marty Grove ;
T.Mark Harrison ;
陈正乐 .
地球学报, 2002, (04) :305-310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 [J].
曾联波 ;
金之钧 ;
汤良杰 ;
李京昌 ;
由福报 ;
张兵山 .
地球科学, 2001, (01) :54-58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阶段 [J].
汤良杰 ;
金之钧 ;
张明利 ;
由福报 ;
张兵山 ;
骆静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2) :36-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