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被引:7
作者
黄伟亮 [1 ,2 ]
杨晓平 [1 ]
李安 [3 ]
张玲 [1 ]
李胜强 [1 ]
杨海波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第四纪; 活动变形;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 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带中部哈尔莫敦背斜区内的多期变形地貌面的地形形态进行了测绘,判定背斜的生长主要以翼旋转为主。利用背斜北翼不同地貌面的反向掀斜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期次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变形量。结合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对背斜区内的F4,F3b,F2洪积台地面和T1阶地面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测定,发现背斜在距今约550ka、428.3+57.6-47.2ka和354.3+34.2-34.8ka不同时段的平均隆升速率从0.31±0.24mm/a下降至0.15±0.02mm/a,同时背斜北翼的翼旋转速度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背斜自起始变形开始,缩短速率却大致保持恒定为约0.3mm/a。而这一恒定的缩短速率与现今横跨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所观测的GPS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在天山内部的哈尔莫敦背斜区,短尺度的GPS速率可以代表长尺度的地壳应变速率,同时反映出山体内部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在吸收和调节整体变形量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9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 [1] 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地震灾害及其动力过程
    张培震
    邓起东
    张竹琪
    李海兵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10) : 1607 - 1620
  • [2] 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晚第四纪褶皱变形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J]. 地震地质, 2013, 35 (02) : 234 - 246
  • [3] 天山北麓活动褶皱带晚第四纪时期隆升的差异性
    杨晓平
    李安
    黄伟亮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12) : 1877 - 1888
  • [4]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第四纪变形
    李安
    杨晓平
    黄伟亮
    伊力亚尔
    [J]. 地震地质, 2012, 34 (02) : 240 - 253
  • [5]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第四纪构造地貌与侧向扩展
    黄伟亮
    杨晓平
    李安
    张玲
    [J]. 地震地质, 2011, 33 (04) : 765 - 776
  • [6] 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区的活动断裂及其形成机制
    李安
    杨晓平
    黄伟亮
    伊力亚尔
    [J]. 地震地质, 2011, 33 (04) : 789 - 803
  • [7] 汶川8.0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古地震事件的光释光测年[J]. 杨会丽,陈杰,冉勇康,刘进峰,王昌盛,李峰.地震地质. 2011(02)
  • [8] 天山南缘与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对比及油气勘探建议
    李本亮
    陈竹新
    雷永良
    张朝军
    [J]. 石油学报, 2011, 32 (03) : 395 - 403
  • [9] 焉耆盆地原型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陈刚
    吴仕虎
    李小刚
    陈辉
    [J]. 地质学刊, 2010, 34 (04) : 372 - 376
  • [10] 北天山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特征
    李杰
    王晓强
    谭凯
    刘代芹
    帕尔哈提
    蒋靖祥
    方伟
    [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 (06) :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