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被引:27
作者
朱诚 [1 ]
吴立 [2 ]
李兰 [3 ]
郑朝贵 [4 ]
李中轩 [5 ]
马春梅 [1 ]
谭艳 [1 ]
赵泉鸿 [6 ]
王坤华 [1 ]
林留根 [7 ,8 ]
江章华 [9 ]
丁金龙 [10 ]
孟华平 [1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3]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系
[5] 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
[6]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7] 南京博物院
[8]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
[9]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10]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1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全新世; 环境考古; 研究进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1 [各代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人类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区,也是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该区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对弄清全新世10.0~3.0 ka BP无文字记载期的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互动影响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主要以古洪水和海面变化事件地层学为依据和线索,从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区域内自然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变背景特征研究这三个方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均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进展,表明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同时,国际环境考古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新出版的PAGES Magazine杂志就特别关注了分辨率高达一年至数月的过去沉积记录;遥感、GIS等技术和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正不断在环境考古领域得到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68 / 1283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64 条
[3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f Chongqing area [J].
ZHENG ChaoGui1 ;
2Department of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3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
4 Chongqi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
5 Sichu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
Science Bulletin, 2008, (S1) :107-128
[32]  
Spore-pollen-climate factor transfer func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in Dajiuhu,Shennongjia,Central China[J]. ZHU Cheng 1 ,CHEN Xing 2 ,ZHANG GuangSheng 1 ,MA ChunMei 1 ,ZHU Qing 1 ,LI ZhongXuan 1 &XU WeiFeng 1 1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2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S1)
[33]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flected by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lithic production tool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Yangtze River,China[J]. ZHU GuangYao 1,2 ,ZHU Cheng 1 ,SHI GuangYue 2 &SUN ZhiBin 3 1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2Department of Humanity&Social Sciences of Bengbu College,Bengbu 233000,China;3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Chengdu 610041,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S1)
[34]   Neolithic rice paddy from the Zhaojiazhuang site, Shandong, China [J].
Tetsuro UDATSU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24) :3376-3384
[35]   湖南北部澧阳平原文化层的地球化学记录及意义 [J].
张建新 ;
顾海滨 ;
鲁江 ;
邢旭东 ;
申志军 ;
吕焕哲 .
地质通报, 2007, (11) :1445-1452
[36]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环境分析 [J].
陈杰 ;
陈中原 ;
李春海 .
考古, 2007, (07) :71-79
[37]   重庆中坝遗址剖面磁化率异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J].
史威 ;
朱诚 ;
徐伟峰 ;
关勇 ;
孙智彬 .
地理学报, 2007, (03) :257-267
[38]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J].
朱诚 ;
钟宜顺 ;
郑朝贵 ;
马春梅 ;
李兰 .
地理学报, 2007, (03) :227-242
[39]   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中全新世气候变化 [J].
尹茜 ;
朱诚 ;
马春梅 ;
王富葆 ;
赵志平 ;
郑朝贵 ;
黄林燕 ;
田晓四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6) :117-122
[40]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J].
朱诚 ;
马春梅 ;
张文卿 ;
郑朝贵 ;
唐领余 ;
卢雪峰 ;
刘克新 ;
陈惠中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81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