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20
作者
王静
祁莉
何金海
吴志伟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卫星资料; 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大气热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土壤湿度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去除该线性趋势后,我们定义了一个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来定量表征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表层、中层、深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率趋于一致,且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土壤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56).当TPSMI偏大时,即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偏大,而西部偏小时,夏季在高原东部(西部)存在一个潜热(感热)热源,二者共同作用下,在对流层中高层从高原西部经我国大陆直至东北地区激发出一个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该波列呈相当正压结构,有利于东北冷涡的加强及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此同时,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低空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伴随着上升运动加强,从而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当TPSMI偏小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3985 / 399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多套土壤温湿度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J].
刘川 ;
余晔 ;
解晋 ;
周欣 ;
李江林 ;
葛骏 .
高原气象, 2015, 34 (03) :653-665
[2]   近30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的空间多型态特征 [J].
胡景高 ;
周兵 ;
徐海明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05) :554-564
[3]   青藏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的突变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J].
高荣 ;
钟海玲 ;
董文杰 ;
韦志刚 .
冰川冻土, 2010, (03) :469-474
[4]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J].
王瑞 ;
李伟平 ;
刘新 ;
王兰宁 .
高原气象, 2009, 28 (06) :1233-1241
[5]   近45年青藏高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J].
张文纲 ;
李述训 ;
庞强强 .
地理学报, 2008, (11) :1151-1159
[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heat source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J]. WANG YueNan1,ZHANG Bo1,2,CHEN LongXun2,HE JinHai1,LI Wei2 & CHEN Hua3 1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3 Chang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Changzhou 213001,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21)
[7]   融雪期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气温的关系 [J].
杨绍富 ;
刘志辉 ;
闫彦 ;
叶朝霞 .
干旱区研究, 2008, (05) :642-646
[8]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 [J].
王跃男 ;
张博 ;
陈隆勋 ;
何金海 ;
李薇 ;
陈桦 .
科学通报, 2008, (15) :1842-1848
[9]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 [J].
朱玉祥 ;
丁一汇 ;
徐怀刚 .
气象学报, 2007, (06) :946-958
[10]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石广玉 ;
宫鹏 ;
郑循华 ;
翟盘茂 ;
张德二 ;
赵宗慈 ;
王绍武 ;
王会军 ;
罗勇 ;
陈德亮 ;
高学杰 ;
戴晓苏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