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据判断中的运用问题探析

被引:53
作者
纵博
机构
[1]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证据判断; 刑事证据;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9.01.004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目前地方司法机关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用于刑事司法,其中在证据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也有所运用。人工智能运用于证据判断,应遵循辅助性原则、有限性原则、可反驳原则。在证据能力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对证据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判断,但可以进行形式上的筛选和把关;在证明力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单独承担判断证明力的任务,但在某些方面可以发挥有效的辅助和参考作用,如发现证据之间的明显矛盾或形态的变化;在证明标准判断方面,人工智能同样难以单独承担事实认定及证明标准判断的重任,但人工智能对证据规格的判断能够保障司法人员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在侦查阶段、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人工智能用于证据判断的目标、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系统设计上应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运用而进行有区别的设计。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专家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协助法官采纳科学性专家证言[J]. Pamela S.Katz,邓桐,刘鑫.证据科学. 2017(04)
[2]   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 [J].
张保生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8) :110-130+206
[3]   刑事诉讼证据规格评析——以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分析对象 [J].
纵博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 38 (08) :119-124
[4]   我国刑事证据能力之理论归纳及思考 [J].
纵博 .
法学家, 2015, (03) :72-85+177
[5]  
国外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进展述评[J]. 张妮,杨遂全,蒲亦非.法律方法. 2014(02)
[6]   “不得作为定案根据”条款的学理解析 [J].
纵博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32 (04) :69-77
[7]   刑事证明标准中主客观要素的关系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14, (03) :177-195
[8]   论证据客观性保障规则 [J].
纵博 ;
马静华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4) :76-86
[9]   反思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J].
李昌盛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3, (01) :181-199
[10]   关于证据法基本概念的一些思考 [J].
陈瑞华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03) :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