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

被引:87
作者
江娟丽 [1 ,2 ]
杨庆媛 [2 ]
张忠训 [2 ]
苏康传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旅游开发模式; 文化旅游; 传统文化与民俗;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9.06.023
中图分类号
G127 [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7 ; 020202 ;
摘要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05 / 2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徐柏翠 ;
潘竟虎 .
经济地理, 2018, 38 (05) :188-196
[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J].
张建忠 ;
温娟娟 ;
刘家明 ;
朱鹤 .
地理科学, 2017, 37 (07) :1104-1111
[3]   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困境及开发模式 [J].
江娟丽 ;
董思言 ;
郭磊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02) :42-47
[4]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战略 [J].
王瑞 .
法制与社会, 2017, (06) :216-217
[5]   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机理研究——以传统手工艺苏绣为例 [J].
张希月 ;
陈田 .
地理研究, 2016, 35 (03) :590-604
[6]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J].
吴清 ;
李细归 ;
张明 .
经济地理, 2015, 35 (06) :175-183
[7]   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J].
胡最 ;
刘沛林 ;
邓运员 ;
郑文武 ;
邱海洪 .
人文地理, 2015, 30 (01) :64-69
[8]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J].
李蕊蕊 ;
赵伟 ;
陈静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 (06) :97-102
[9]   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J].
阚如良 ;
王桂琴 ;
周军 ;
Hsiangte Kung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 (06) :108-112
[10]   甘肃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异与关联研究 [J].
刘娜 ;
石培基 ;
李博 .
干旱区地理, 2014, 37 (01)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