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IODP U1313站深海沉积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研究

被引:4
作者
郭志永 [1 ,2 ]
翟秋敏 [1 ]
机构
[1]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关键词
北大西洋; IODP U1313站; 深海沉积;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冰漂砾; 经验模态分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通过对北大西洋IODP U1313站深海沉积序列高密度取样和粒度分析,利用粒级-标准偏差变化算法和EMD方法提取了对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本文粒度组分可分为细组分(<1.73μm,组分Ⅰ)和粗组分(>1.73μm,组分Ⅱ),其中粗组分又分为组分Ⅱa(1.73~34.26μm)和组分Ⅱb(>34.26μm)。综合分析认为:组分Ⅰ为西风环流搬运堆积形成,组分Ⅱ为洋流搬运下沉积形成,组分Ⅱb虽然含量较低,但能指示冰漂砾事件的发生。比值曲线组分Ⅰ/组分Ⅱ和组分Ⅰ/组分Ⅱa波动幅度较大,可作为反映古气候冷暖波动的敏感指标。对组分Ⅱ、组分Ⅰ/组分Ⅱ进行EMD分解,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时段内,两指标对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周期体现均不明显,而2ka(2.12ka和2.15ka)的亚轨道千年周期是主要的周期之一。依据上述多个指标的波动情况,把研究剖面69.93~115.18mcd(1471.53~2415.60ka)分为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A阶段(1471.53~1640.09ka),对应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9~57,冰期和间冰期迅速转换,发生多次IRD事件;B阶段(1640.09~1865.57ka),对应MIS 58~69,间冰期显著而冰期不明显;C阶段(1865.57~1914.70ka),对应MIS 70~72,冰期显著而间冰期不明显;D阶段(1914.70~2021.13ka),对应MIS 73~76,冰期不显著;E阶段(2021.13~2092.21ka),对应MIS 77~78,冰期显著,发生多次IRD事件;F阶段(2092.21~2226.43ka),对应MIS 79~85,间冰期显著;G阶段(2226.43~2261.53ka),对应MIS 86期,发生多次IRD事件;H阶段(2261.53~2384.61ka),对应MIS 87~93,冰期不显著而间冰期显著;Ⅰ阶段(2384.61~2415.60ka),对应MIS 94~95,发生多次IRD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107 / 11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41]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黄土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J].
徐树建 ;
潘保田 ;
高红山 ;
王均平 ;
管清玉 ;
胡春生 .
土壤学报, 2006, (02) :183-189
[42]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J].
向荣 ;
杨作升 ;
郭志刚 ;
Saito Y. ;
范德江 ;
肖尚斌 ;
陈木宏 .
地球科学, 2005, (05) :582-588
[43]   东海内陆架泥区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J].
肖尚斌 ;
李安春 .
沉积学报, 2005, (01) :122-129
[44]   天文气候学10万年问题的研究 [J].
林振山 ;
汪曙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6) :971-975
[45]   近2ka来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记录及其气候意义 [J].
肖尚斌 ;
李安春 ;
蒋富清 ;
李铁刚 ;
黄朋 ;
徐兆凯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4, (21) :2233-2238
[46]   近四百年北半球气温变化的分析:EMD方法的应用 [J].
林振山 ;
汪曙光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1) :90-96
[47]   边缘海陆源物质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初步分析 [J].
孙有斌 ;
高抒 ;
李军 .
科学通报, 2003, (01) :83-86
[48]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及搬运作用 [J].
石学法 ;
刘焱光 ;
任红 ;
王慧艳 ;
陈春峰 .
科学通报, 2002, (06) :452-456
[49]   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 [J].
刘东生 ;
孙继敏 ;
吴文祥 .
第四纪研究, 2001, (03) :185-207
[50]   EMD方法及Hilbert变换中边界问题的处理 [J].
邓拥军 ;
王伟 ;
钱成春 ;
王忠 ;
戴德君 .
科学通报, 2001, (03) :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