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盆地古老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和特征——以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被引:21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宋金民
邓宾
王国芝
吴娟
焦堃
李金玺
叶玥豪
李智武
李泽奇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古老深层; 碳酸盐岩; 成藏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油气产层,勘探历史超过50年。其有效烃源岩主要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储集层主要为灯影组微生物白云岩与受桐湾运动影响形成的风化壳储集层,直接盖层为筇竹寺组泥岩;生储盖组合从层位上来讲主要是上(新)生下(老)储顶盖型,从空间分布来讲主要是旁生侧储顶盖型。其油气成藏过程为"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耦合,生烃中心生成的油气运移至古构造形成古油藏(生气中心),古油藏内石油深埋裂解形成古气藏(储气中心),受盆地内晚期快速隆升和盆缘造山带影响,灯影组古气藏内的天然气沿灯影组顶不整合面再次发生长距离运移调整成藏或破坏,形成现今天然气藏(保气中心)。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或破坏有5种模式,即高石梯型、威远型、通南巴型、焦石坝型和丁山-林滩场型。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长期勘探和深入研究揭示出叠合盆地古老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是:(1)烃源岩生物类型低等化和有机质高演化;(2)储集层成岩强度大、演化时间长,趋于致密化,上覆负荷作用可能导致深层储集层质量变差;(3)油气成藏过程具烃态(固、液、气)转变和多阶段性,油气分布具有突出的差异性和多因素联控;(4)油气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烃源充足、保存条件佳和构造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85
页数:29
相关论文
共 105 条
[1]   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显生宙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J].
刘树根 ;
孙玮 ;
钟勇 ;
邓宾 ;
宋金民 ;
冉波 ;
罗志立 ;
韩克猷 .
岩石学报, 2017, 33 (04) :1058-1072
[2]   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相及演化规律 [J].
赵子豪 ;
李凌 ;
孟庆龙 ;
金民东 ;
张谦 .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6, 39 (04) :241-248
[3]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J].
金民东 ;
谭秀成 ;
童明胜 ;
曾伟 ;
刘宏 ;
钟波 ;
刘庆松 ;
连承波 ;
周星合 ;
许浒 ;
罗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 44 (01) :58-68
[4]   四川盆地威远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气烟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梁霄 ;
刘树根 ;
夏铭 ;
孙玮 ;
邓宾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 (05) :702-712
[5]  
Multi-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Pressure Evolution i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Gaoshiti-Moxi Structure, Sichuan Basin[J]. Juan Wu,Shugen Liu,Guozhi Wang,Yihua Zhao,Wei Sun,Jinming Song,Yanhong Ti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5)
[6]   再论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因 [J].
吴伟 ;
罗冰 ;
罗文军 ;
王文之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 (08) :1447-1453
[7]   四川盆地深层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J].
刘树根 ;
宋金民 ;
罗平 ;
QING Hairuo ;
林彤 ;
孙玮 ;
李智武 ;
王浩 ;
彭瀚霖 ;
余永强 ;
龙翼 ;
万元博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02) :129-152
[8]   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条件及其聚集规律的差异性 [J].
丛琳 ;
赵天琦 ;
刘洋 ;
胡欣蕾 ;
王伟方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16, (05) :951-957
[9]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J].
何治亮 ;
金晓辉 ;
沃玉进 ;
李慧莉 ;
白振瑞 ;
焦存礼 ;
张仲培 .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01) :3-14
[10]   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 [J].
刘树根 ;
孙玮 ;
钟勇 ;
田艳红 ;
吴娟 ;
王国芝 ;
宋金民 ;
邓宾 ;
冉波 ;
李智武 .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01)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