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

被引:22
作者
高军平 [1 ,2 ]
方小敏 [3 ]
宋春晖 [1 ,2 ]
李生喜 [2 ]
薛建平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新生代; 构造热事件;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5.030
中图分类号
P588.2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或4Ma)的快速整体挤压-隆升2个时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柴西及其周缘山地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多阶段构造-热演化过程,即晚中生代(116~68Ma)、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约68~62Ma)、始新世早中期(54~44Ma)、始新世晚期(约36Ma)、渐新世早期(约30Ma)、中新世(约22、16、12Ma)以及晚新生代(3Ma或4Ma、约1Ma)等阶段;同时揭示,在约28.4、19.52、14.21、8.76Ma时仅发生快速抬升,而在约30、21.8、16.38、7.38Ma时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盆缘掀斜、抬升剥蚀,对应于柴西地区逆冲断裂的多次逆冲叠覆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466 / 14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 柴西西岔沟剖面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对物源区构造活动的制约
    高军平
    李生喜
    戴霜
    李艾银
    彭杨宏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3) : 1 - 7
  • [2]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FT年龄对蚀源区的约束
    高军平
    彭杨宏
    宋春晖
    袁万明
    李生喜
    [J]. 世界地质, 2009, 28 (02) : 148 - 156
  •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揭示
    孙国强
    苏龙
    王旭红
    侯安平
    郑建京
    [J].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2) : 27 - 31+131
  • [4]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喻学惠
    董国臣
    周肃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1) : 17 - 27
  • [5]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王世明
    马昌前
    佘振兵
    陈志勇
    杨颖
    [J].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5) : 29 - 36
  • [6] 青藏高原西北缘祁漫塔格山中新世快速抬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拜永山
    任二峰
    范桂兰
    许长青
    [J]. 地质通报, 2008, (07) : 1044 - 1048
  • [7]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两期逆冲断层作用的FT定年
    蒋荣宝
    陈宣华
    党玉琪
    尹安
    汪立群
    蒋武明
    万景林
    李丽
    王小凤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1) : 116 - 124
  • [8] 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区成矿时代与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分析
    袁万明
    保增宽
    董金泉
    郭召杰
    邓军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0) : 1330 - 1337
  • [9] 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构造过程的热年代学记录
    王国灿
    向树元
    王岸
    John IGarver
    Robert PWintsch
    张克信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5) : 605 - 614+680
  •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陈刚
    王志维
    白国绢
    孙建博
    章辉若
    李向东
    [J]. 中国地质, 2007, (03) : 375 -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