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

被引:42
作者
刘树根 [1 ]
杨荣军 [2 ]
吴熙纯 [1 ]
孙玮 [1 ]
陈杨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关键词
马鞍塘组; 海相沉积转换; 生物礁; 油气勘探; 晚三叠世; 四川盆地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及其生物礁的分布特征、岩相特征、古生物特征和物源区等的研究,认为上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约束了马鞍塘组生物礁的发育范围和绝灭时间。川西海相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面的秦岭地区,在时间上从卡尼期开始到结束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碎屑注入过程,在空间上经历了从北向南的扩展过程。揭示出龙门山造山带的形成与崛起具有从北到南的递进过程,并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这个转变过程是四川叠合盆地构造演化的一个关键点,它约束了马鞍塘组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和生物礁发育序列。近川中地区地腹中可能有马鞍塘组高能礁体发育,值得油气勘探关注。
引用
收藏
页码:556 / 5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 [J].
沃玉进 ;
汪新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2) :177-187
[2]   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硅质海绵礁—鲕滩组合的沉积相分析 [J].
吴熙纯 .
古地理学报, 2009, 11 (02) :125-142
[3]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J].
刘树根 ;
汪华 ;
孙玮 ;
代寒松 ;
秦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81-792+818
[4]   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杨荣军 ;
刘树根 ;
吴熙纯 ;
赵霞飞 ;
彭靖淞 ;
孙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55-462
[5]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
[6]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归属及其含油气性评述 [J].
张波 ;
张进江 ;
杨武玲 ;
刘名利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1) :126-136
[7]   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强 ;
刘顺 ;
王国芝 ;
徐国盛 ;
雍自权 ;
李智武 ;
孙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37-48+56
[8]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乐光禹 ;
刘顺 ;
李天斌 ;
宋鸿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5) :432-438
[9]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J].
李三忠 ;
张国伟 ;
李亚林 ;
赖绍聪 ;
李宗会 .
地质学报, 2002, (04) :469-483
[10]  
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J]. 朱日祥,杨振宇,马醒华,吴汉宁,孟自芳,方大钧,黄宝春.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