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15
作者
强昆生 [1 ,2 ]
吕修祥 [1 ,2 ]
周心怀 [3 ]
徐长贵 [3 ]
朱秀香 [4 ]
赵旭亚 [5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分布特征;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最新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岩心观察信息,从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输导体系5个方面对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在整个凹陷普遍发育,共有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主要的储集层是新生界碎屑岩储层和基岩储层;生储盖层组合模式有下生中储上盖式、上生下储上盖式和自生自储式;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为主;输导系统以断裂的垂向疏导为主;新构造运动对黄河口凹陷的影响是新近系油气聚集的优越条件,晚期断裂活动对已形成油气藏起到保存和二次分配的作用。油气藏分布在平面上主要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于洼陷周边的构造带中,古近系油气主要围绕东部次洼呈环带状分布,新近系主要呈"T"字形分布,从古近系到新近系油气有由周边向中间、由南向北聚集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792 / 80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辽河东部凹陷红星地区古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J].
姜振海 ;
林畅松 ;
曲爱英 .
现代地质, 2011, 25 (04) :635-641
[2]   黄河口凹陷湖相烃源岩发育机制 [J].
庄新兵 ;
邹华耀 ;
姜雪 ;
杨元元 ;
孙和风 .
科技导报, 2010, 28 (22) :48-54
[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J].
李宏义 ;
姜振学 ;
董月霞 ;
王旭东 ;
齐立新 .
现代地质, 2010, 24 (04) :755-761
[4]   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吴小红 ;
吕修祥 ;
周心怀 ;
张杰 ;
史翠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2) :165-172
[5]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近源晚期优势成藏模式 [J].
彭文绪 ;
孙和风 ;
张如才 ;
余宏忠 ;
张新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4) :510-518
[6]   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J].
田立新 ;
余宏忠 ;
周心怀 ;
彭文绪 ;
王玉静 .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03) :319-321
[7]   黄河口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孔庆莹 ;
邹华耀 ;
胡艳飞 ;
于开平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02) :5-8+6
[8]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沉积特征 [J].
李建平 ;
辛仁臣 ;
向淑敏 ;
郭涛 .
古地理学报, 2008, (04) :363-370
[9]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J].
付兆辉 ;
高喜龙 ;
陆友明 ;
李敏 ;
侯仔明 .
现代地质, 2008, (04) :619-627
[10]   烃源岩有效性研究新方法——以黄河口凹陷HHK1井为例 [J].
孔庆莹 ;
郑荣才 ;
邹华耀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