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下水稻株高和穗长的QTL分析

被引:24
作者
姚晓云 [1 ]
李清 [1 ]
刘进 [1 ]
姜树坤 [2 ]
杨生龙 [1 ]
王嘉宇 [1 ]
徐正进 [1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穗长; 数量性状基因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水稻株高和穗长是影响水稻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选育长穗大粒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将对水稻的增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株高和穗长进行多环境QTL分析,鉴定稳定表达的株高和穗长的主效QTL,增加对株高和穗长遗传行为的了解,为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以辽宁省超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云南省的地方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QTL Ici Mapping v3.0软件基于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多环境条件下(沈阳,2011;海南,2012年;沈阳,2013年)对株高和穗长进行QTL分析;其次,基于上面定位的结果,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和水稻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在3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主效QTL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可靠性;最后,采用主效QTL-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of Major QTL)对3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主效QTL进行分析,进一步缩小目标QTL的区间范围。【结果】在3种环境条件下,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株高和穗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在RILs群体中,株高和穗长存在较大幅度变异,呈现双向超亲分离,近似于正态分布,这表明株高和穗长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9个与株高和穗长相关的QTL,包括5个株高QTL,分布于第6、7、9和12染色体上,LOD介于2.67—19.39,加性效应值在-17.68—2.90,单个QTL贡献率为4.25%—37.35%;4个穗长QTL,分布于第6、7和9染色体上,LOD介于3.57—23.18,加性效应值在-3.22—1.42,单个QTL贡献率为11.30%—61.62%。有5个QTL被单独检测到,仅有4个QTL能在2个或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相同区间的q PL9a和q PH9能在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而位于第7染色体上相同区间的q PH7和q PL7b分别能在2种或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同时,依据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和Gramene网站对所定位的主效QTL进行整合分析,在第7染色体上的RM10—RM248区域存在一个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调控因子基因Os BZR1和8个控制株高或穗长相关的QTL,在第9染色体上的RM566—RM242区域存在多个赤霉素合成或油菜素内酯合成相关基因和9个控制株高或穗长相关的QTL,进一步验证了所检测到的主效QTL的可靠性。利用主效QTL-BSA分析法将第9染色体上控制株高和穗长的QTL-q PHL9(q PL9a和q PH9)定位在RM1189—RM24457,物理距离522.46 kb,而将新发现的第7染色体QTL-q PHL7(q PL7b和q PH7)定位在RM478—RM429,物理距离为856.49 kb。【结论】3种环境中,在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RILs群体分别检测到5个控制株高和4个控制穗长的QTL,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 PHL9同时影响株高和穗长,在3种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 PHL7同时影响株高和穗长,该位点能在2种环境中被检测到,是一个新的多效性QTL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407 / 4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水稻籼粳交F8、F2群体穗长QTL比较分析 [J].
郭小蛟 ;
张涛 ;
蒋开锋 ;
杨莉 ;
曹应江 ;
杨乾华 ;
游书梅 ;
万先齐 ;
罗婧 ;
李昭祥 ;
高磊 ;
郑家奎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23) :4849-4857
[2]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J].
赵建国 ;
蒋开锋 ;
杨莉 ;
杨乾华 ;
万先齐 ;
曹应江 ;
游书梅 ;
罗婧 ;
张涛 ;
郑家奎 .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 (04) :344-352
[3]   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 [J].
潘英华 ;
余建平 ;
张强 ;
熊海燕 ;
朱汝财 ;
李自超 .
华北农学报, 2013, (03) :19-24
[4]   基于CSSSLs的水稻穗长QTL的定位 [J].
王军 ;
朱金燕 ;
周勇 ;
杨杰 ;
王中德 ;
范方军 ;
梁国华 ;
仲维功 .
华北农学报, 2012, (01) :68-73
[5]   多环境下粳稻株高动态QTL分析 [J].
江建华 ;
张晚霞 ;
刘晓丽 ;
刘强明 ;
卢超 ;
党小景 ;
赵其兵 ;
洪德林 .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 (01) :55-64
[6]   籼稻不同定位群体抽穗期和株高的QTL比较研究 [J].
张振华 ;
郭梁 ;
朱玉君 ;
樊叶杨 ;
庄杰云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5) :3069-3077
[7]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现状、挑战与展望 [J].
邱丽娟 ;
郭勇 ;
黎裕 ;
王晓波 ;
周国安 ;
刘章雄 ;
周时荣 ;
李新海 ;
马有志 ;
王建康 ;
万建民 .
作物学报, 2011, 37 (01) :1-17
[8]   基于粳稻F2和F2:6群体的连锁图谱及剑叶性状QTL比较分析 [J].
姜树坤 ;
张喜娟 ;
黄成 ;
邢亚南 ;
郑旭 ;
徐正进 ;
陈温福 .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 (04) :372-378
[9]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穗部性状QTL分析 [J].
沈希宏 ;
曹立勇 ;
陈深广 ;
占小登 ;
吴伟明 ;
程式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4) :354-362
[10]   水稻QTL图位克隆的特征分析 [J].
姜树坤 ;
徐正进 ;
陈温福 .
遗传, 2008, (09) :11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