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附视频

被引:10
作者
张生银 [1 ,2 ,3 ]
李双林 [2 ]
董贺平 [2 ]
史基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 南黄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南黄海北部14个站位的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有机碳、GC-FID和GC-MS-MS测定,探讨沉积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研究区表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较高,正构烷烃呈双峰分布,具有明显奇偶优势、平均L/H为0.36,说明沉积物中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分析对比表明其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黄河输入。类异戊二烯烃Pr/Ph均值0.46,表明有机质沉积于强还原环境;Pr/C17和Ph/C18值均小于1,并且随深度有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研究区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甾类化合物C29豆甾烷>C(?)胆甾烷>C28麦角甾烷,说明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主要为陆相输入。较高OEP值、高丰度的藿烯和莫烷及甾烷S构型含量均反映了现代沉积物中有机质未熟-低熟特征,但由于原始母质影响和微生物发育,Ts/Tm和C31αβS/(S+R)、C32αβS/(S+R)、C33αβS/(S+R)和C29αββ/(ααα+αββ)值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98 / 2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南海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分子组合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J].
杨丹 ;
姚龙奎 ;
王方国 ;
张宏 ;
叶新荣 .
海洋学研究, 2006, (04) :29-39
[2]   粘土矿物保存海洋沉积有机质研究进展及其碳循环意义 [J].
卢龙飞 ;
蔡进功 ;
包于进 ;
李从先 ;
杨守业 ;
范代读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9) :931-937
[3]   南海深水海域近代沉积物中饱和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J].
林卫东 ;
周永章 ;
沈平 ;
郝银全 ;
付善明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123-126+136
[4]   长江、老黄河口及东海陆架沉积有机质物源指标及有机碳的沉积环境 [J].
朱纯 ;
潘建明 ;
卢冰 ;
扈传昱 ;
刘小涯 ;
叶新荣 ;
薛斌 .
海洋学研究, 2005, (03) :36-46
[5]   北极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及古沉积环境的研究 [J].
卢冰 ;
潘建明 ;
王自磐 ;
陈荣华 ;
陆斗定 ;
叶新荣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06) :34-48
[6]   南黄海悬浮体和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运移:来自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证据 [J].
蔡德陵 ;
石学法 ;
周卫健 ;
刘卫国 ;
张淑芳 ;
曹蕴宁 ;
韩贻兵 .
科学通报 , 2001, (S1) :16-23
[7]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J].
毛登 ;
范德江 ;
郭志刚 ;
杨作升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5) :747-754
[8]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 [J].
郭志刚 ;
杨作升 ;
陈致林 ;
毛登 .
地球化学, 2001, (05) :416-424
[9]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的逐步判别分析 [J].
孟宪伟 ;
杜德文 ;
王湘芹 .
地质论评, 2000, 46(S1) (S1) :269-273
[10]   珠江澳门河口沉积物柱样品正构烷烃研究 [J].
康跃惠 ;
盛国英 ;
傅家谟 ;
麦碧娴 ;
张干 ;
林峥 ;
闵育顺 .
地球化学, 2000, (03) :3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