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飞仙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

被引:12
作者
过敏 [1 ]
李仲东 [1 ]
杨磊 [1 ]
张健 [2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关键词
飞仙关组; 碳酸盐岩; 压力分布; 成压机制; 构造; 演化; 川东北; 压力异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根据实测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压力资料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与气藏的特征关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气藏压力成因机制、演化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正常压力系统,多处于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性以云岩为主,储集类型多为孔隙型,气藏一般甲烷含量低、硫化氢含量高;异常高压或超高压系统,多处于海槽区或台内云岩欠发育区,储层岩性以灰岩为主,气藏甲烷含量高、不含或含极少量的硫化氢,主要为裂缝型气藏;孔隙型气藏和裂缝型气藏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压演化机制:以孔隙型储层为主的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常压阶段,燕山中—晚期液态烃类热裂解成气的超压气藏阶段,TSR反应及其作用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型储层降压为正常压力系统并最终定型为常压气藏阶段;以裂缝型储层为主气藏经历了燕山中—晚期高压天然气充注和燕山晚期构造挤压作用下古高压气藏阶段,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超高压气藏定型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2+207 +2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 [J].
郑荣才 ;
胡忠贵 ;
冯青平 ;
郑超 ;
罗平 ;
陈守春 .
矿物岩石, 2007, (04) :78-84
[2]   四川盆地川东北部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大型气田群气源探讨 [J].
张水昌 ;
朱光有 ;
陈建平 ;
梁英波 .
科学通报, 2007, (S1) :86-94
[3]   硫化氢对碳酸盐储层溶蚀改造作用的模拟实验证据——以川东飞仙关组为例 [J].
马永生 ;
郭彤楼 ;
朱光有 ;
蔡勋育 ;
谢增业 .
科学通报, 2007, (S1) :136-141
[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圈闭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 [J].
杜春国 ;
邹华耀 .
石油学报, 2007, (05) :27-33
[5]   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郭彤楼 .
天然气工业, 2007, (07) :24-26+131
[6]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形成机制 [J].
王震亮 ;
李耀华 ;
张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1) :43-50
[7]   溶蚀在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演化中的意义 [J].
曾德铭 ;
王兴志 ;
王思仪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1) :15-18+138
[8]   砂岩回弹物理模拟实验 [J].
姜振学 ;
田丰华 ;
夏淑华 .
地质学报, 2007, (02) :246-251
[9]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 [J].
杜春国 ;
郝芳 ;
邹华耀 ;
张俊 ;
朱扬明 ;
王存武 .
地质学报, 2007, (01) :119-126
[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中的埋藏溶蚀作用 [J].
曾伟 ;
黄先平 ;
杨雨 ;
王兴志 .
天然气工业, 2006, (11) :4-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