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57
作者
封从军 [1 ,2 ]
鲍志东 [2 ]
杨玲 [3 ]
思雄 [1 ]
徐桂彬 [1 ]
韩雄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储集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吉林扶余油田J19密井网区为例,结合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水下分流河道内部构型要素主要可分为前积体和前积层2种,前积层根据被破坏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保留型、破坏型和混合型,随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的比值不同,前积体可分为进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各自具有不同的成因及沉积演化模式。应用岩电标定、公式拟合、密井网、对子井等资料对前积层和前积体进行了定量识别描述,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的三维构型模型。剩余油分析表明:前积层对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在前积体内部剩余油主要在前积体的上倾方向富集。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探讨 [J].
封从军 ;
赵逸 ;
贾鹏 ;
颜佩丽 .
地质科学, 2013, (04) :1234-1245
[2]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J].
赵小庆 ;
鲍志东 ;
刘宗飞 ;
赵华 ;
柴秋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02) :181-187
[3]   滨岸相碎屑岩储集层构型动态评价 [J].
龙明 ;
徐怀民 ;
江同文 ;
牛玉杰 ;
徐朝晖 ;
陈玉琨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6) :754-763
[4]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J].
王敬 ;
刘慧卿 ;
徐杰 ;
张宏方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5) :585-590
[5]   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 [J].
王晖 ;
胡光义 ;
范洪军 ;
余连勇 ;
刘振坤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5) :626-632
[6]   扶余油田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剩余油预测 [J].
封从军 ;
鲍志东 ;
陈炳春 ;
魏兆胜 ;
汪莹 .
石油学报, 2012, 33 (03) :465-471
[7]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 [J].
李志鹏 ;
林承焰 ;
董波 ;
卜丽侠 .
石油学报, 2012, 33 (01) :101-105
[8]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J].
李顺明 ;
宋新民 ;
蒋有伟 ;
刘浪 ;
陈能学 ;
孙景民 ;
李本维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4) :474-482
[9]   辫状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研究 [J].
白振强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06) :21-24+183
[10]   储集层构型研究在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J].
曾祥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4) :48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