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剩余油预测

被引:21
作者
封从军 [1 ]
鲍志东 [1 ]
陈炳春 [2 ]
魏兆胜 [2 ]
汪莹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
关键词
单因素; 微构造; 沉积微相; 单砂体; 储层构型; 剩余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扶余油田泉四段主力油层为典型的湖盆三角洲沉积,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受单砂体切叠、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构型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依据地质、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深入解剖了微构造、断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切叠、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井网部署、注采关系等因素对湖盆三角洲储层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机理,优选关键控制因素,建立由关键因素耦合控制的剩余油预测模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三角洲储层剩余油预测的分析方法,总结了5种受多因素耦合控制的剩余油预测模式,为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465 / 47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应用水平井资料开展精细油藏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J].
郝建明 ;
吴健 ;
张宏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6) :730-736
[2]   扶余油田水淹层沉积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J].
邢艳娟 ;
王燕津 ;
白永江 ;
林雨静 ;
王菲 ;
魏小东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38 (S1) :128-132
[3]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储集层单砂体划分及成因分析 [J].
张庆国 ;
鲍志东 ;
宋新民 ;
孙继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2) :157-163
[4]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J].
于兴河 .
地学前缘, 2008, (01) :1-15
[5]   曲流点坝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物理模拟 [J].
闫百泉 ;
马世忠 ;
王龙 ;
张全恒 .
地学前缘, 2008, (01) :65-70
[6]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J].
岳大力 ;
吴胜和 ;
刘建民 .
石油学报, 2007, (04) :99-103
[7]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J].
韩大匡 .
石油学报, 2007, (02) :73-78
[8]   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 [J].
王友净 ;
林承焰 ;
董春梅 ;
高建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12-16
[9]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J].
石占中 ;
张一伟 ;
熊琦华 ;
吴胜和 ;
刘卫林 .
石油学报, 2005, (01) :79-82+86
[10]   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 [J].
杜庆龙 ;
王元庆 ;
朱丽红 ;
李忠江 ;
聂淑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S1)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