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Lact.1、Lact.2和Lact.3在发酵碎鲜辣椒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9
作者
赵玲艳
邓放明
杨抚林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关键词
乳酸菌; 辣椒; 发酵周期; 亚硝酸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55 [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
学科分类号
083203 ;
摘要
Lact.1、Lact.2和Lact.3是从自然发酵辣椒中选育出的具有广谱、高效抑菌活性和良好发酵性能的三株乳酸菌。用它们对辣椒进行发酵实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三株乳酸菌用于辣椒发酵时的最佳接种量分别为1%、1%、0.5%,食盐的最佳添加量为10%。测定自然发酵辣椒与接种发酵辣椒的发酵周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碎鲜辣椒的发酵周期明显长于接种发酵碎鲜辣椒,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接种发酵碎鲜辣椒。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机理的研究 [J].
张庆芳 ;
迟乃玉 ;
郑燕 ;
王淑琴 ;
冯颖 ;
孟宪军 ;
薛景珍 ;
魏毓棠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08) :27-31
[2]   纯菌接种发酵技术在腌渍蔬菜加工上的应用研究 优良乳酸发酵菌种特性的研究及菌种筛选(1) [J].
沈国华 ;
卢英 ;
何丁喜 ;
王建宁 .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1, (02) :11-16
[3]   发酵辣椒组织软化的抑制初探 [J].
钟敏 ;
宁正祥 .
食品科学, 2001, (03) :33-35
[4]   辣椒自然乳酸发酵中的变化及影响发酵质量的几个因素 [J].
钟敏 ;
宁正祥 .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0, (03) :1-3+35
[5]   低盐乳酸辣椒加工工艺 [J].
梁灵 ;
叶可辉 ;
梁燕 .
农牧产品开发, 1999, (03) :13-14
[6]   酱腌菜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产生与预防 [J].
吴正奇,凌秀菊 ;
不详 .
中国调味品 , 1996, (08) :8-12
[7]   酱腌菜的脆性变化及保脆措施 [J].
苏青海 ;
苏纯营 .
四川食品工业科技, 1995, (03) :29-30+32
[8]   蔬菜低盐腌制过程中的酸度变化及控制 [J].
李雄辉 .
中国调味品, 1995, (06) :11-13
[9]   超低盐多菌种快速发酵腌菜技术 [J].
陈惠音,杨汝德 .
食品科学, 1994, (05) :18-22
[10]   蔬菜硝酸盐累积的研究——Ⅰ.不同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评价 [J].
沈明珠 ;
翟宝杰 ;
东惠茹 ;
李俊国 .
园艺学报, 1982, (04) :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