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甘薯的抗褐变工艺

被引:8
作者
黄鹭强 [1 ]
熊雪娇 [2 ]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福建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关键词
甘薯; 响应面分析法; 多酚氧化酶;
D O 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1.11.022
中图分类号
TS255.3 [果蔬加工与保藏];
学科分类号
083203 ;
摘要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甘薯加工过程抗褐变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方法对影响PPO各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热烫温度、Vc、pH。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实验设计采用3因素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PPO吸光值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回归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组合。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结合实际操作得出甘薯抗褐变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热烫温度为83.6℃、pH为5.35、Vc添加量为0.38%。实际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能很好地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349 / 1352+1358 +135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甘薯资源的综合利用 [J].
张汆 ;
李敏 ;
贾小丽 ;
孙艳辉 .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9, 16 (01) :22-25
[2]   紫甘薯贮藏期间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褐变强度变化的研究 [J].
高路 ;
李新华 .
食品科学 , 2008, (06) :424-427
[3]   紫甘薯多酚氧化酶酶促反应最适条件的研究 [J].
李新华 ;
高路 .
粮油食品科技, 2008, (03) :42-45
[4]   甘薯褐变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张赟彬 ;
缪存铅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45-49
[5]   我国甘薯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概述 [J].
何伟忠 ;
木泰华 .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11) :176-180
[6]   鲜切甘薯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 [J].
郁志芳 ;
夏志华 ;
陆兆新 .
食品科学, 2005, (05) :54-59
[7]   甘薯综合加工研究 [J].
杨政水 .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04) :87-90
[8]   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 [J].
张立明 ;
王庆美 ;
王荫墀 .
杂粮作物, 2003, (03) :162-166
[9]   甘薯加工过程酶促褐变及控制研究 [J].
姜绍通 ;
罗志刚 ;
郑志 ;
潘丽军 .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2) :136-139
[10]   甘薯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 [J].
金玉来 ;
钱建亚 ;
肖冬青 .
食品科学, 1991, (09)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