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机制

被引:34
作者
董焕忠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大磨拐河组; 有机包裹体; 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 次生油藏; 反转构造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近年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发现工业油流以来,其油气来源、成因机制及资源潜力倍受关注。系统油-油对比、油源对比表明,乌尔逊凹陷南部(简称乌南)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原油物性特征、正构烷烃分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相似,南屯组原油的成熟度稍高于大磨拐河组,但均属于成熟原油,并且这两个层位的原油均主要来自南屯组烃源岩。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不具伴生性,以及储层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原油成熟度变化表明,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形成时期晚于南屯组油藏,为南屯组古油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乌南原油具有"两期成藏、早聚晚调"的成藏特征,在伊敏组沉积中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短距离侧向运移,受断层遮挡聚集在同层的储层中;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抬升回返,乌南次凹发生褶皱式反转作用,东翼断层活动强烈,南屯组油藏破坏,原油被调整到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故大磨拐河组油主要富集在反转构造上。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志宏 ;
柳行军 ;
王芃 ;
吴相梅 ;
朱德丰 ;
万传彪 .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138-146
[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无机CO2与油气充注的时间记录 [J].
高玉巧 ;
刘立 .
沉积学报, 2007, (04) :574-582
[3]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J].
崔军平 ;
任战利 ;
陈全红 ;
肖晖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465-469
[4]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刘志宏 ;
任延广 ;
李春柏 ;
柳行军 ;
张宏 ;
万传彪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51-156
[5]   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J].
陈均亮 ;
吴河勇 ;
朱德丰 ;
林春华 ;
于德顺 .
地质科学, 2007, (01) :147-159
[6]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J].
吴河勇 ;
李子顺 ;
冯子辉 ;
朱德丰 .
石油学报, 2006, (S1) :1-6
[7]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J].
刘志宏 ;
万传彪 ;
任延广 ;
李春柏 ;
张宏 ;
柳行军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4) :527-534
[8]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 [J].
霍秋立 ;
汪振英 ;
李敏 ;
付丽 ;
冯大晨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3) :377-383
[9]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J].
姜振学 ;
王显东 ;
庞雄奇 ;
张俊 ;
田丰华 .
地球科学, 2006, (02) :201-208
[10]   黄河口凹陷BZ34断裂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模式 [J].
陈斌 ;
邓运华 ;
郝芳 ;
邹华耀 ;
胡建武 .
石油学报, 2006, (01)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