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董珊珊
窦森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玉米秸秆; 不同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成; 结构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为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微区试验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CK(未施用秸秆)、C1(秸秆浅施)和C2(秸秆深还)共3种处理,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IHSS方法提取HA样品,并测定其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性质等结构性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和各腐殖质组分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腐殖质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质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0~20 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21.8%、27.3%、11.5%和30%;C2处理亚表层(20~40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6.3%、32%、13.4%和31.9%。C1和C2处理均使HA的氧化度、缩合度和热稳定性降低,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结构趋于简单化。这些变化在C1处理中主要体现在表层,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11.3%,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4%;C2处理主要为亚表层HA结构的变化,与CK相比,C2处理亚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9.1%,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这一研究结果对阐明土壤培肥机理和指导秸秆还田实践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22 / 3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秸秆深还及配施化肥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的影响 [J].
张艳鸿 ;
窦森 ;
董珊珊 ;
谭岑 ;
李立波 ;
林琛茗 .
土壤学报, 2016, 53 (03) :694-702
[2]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 [J].
朱姝 ;
窦森 ;
关松 ;
郭聘 .
土壤学报, 2016, 53 (01) :127-136
[3]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J].
朱姝 ;
窦森 ;
陈丽珍 .
土壤学报, 2015, 52 (04) :747-758
[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刘玲 ;
刘振 ;
杨贵运 ;
李晓莎 ;
韩惠芳 ;
宁堂原 ;
李增嘉 ;
商艳丽 ;
马俊然 .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 (05) :187-192
[5]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 [J].
郝翔翔 ;
窦森 ;
韩晓增 ;
李明敏 ;
安丰华 .
土壤学报, 2014, 51 (04) :824-833
[6]   秸秆深层还田对玉米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J].
黄毅 ;
毕素艳 ;
邹洪涛 ;
窦森 .
玉米科学 , 2013, (05) :109-112
[7]   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陈亮 ;
赵兰坡 ;
赵兴敏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4) :118-122
[8]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J].
张鹏 ;
李涵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张惠 ;
杨宝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2) :2518-2525
[9]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J].
郝翔翔 ;
窦森 ;
安丰华 ;
李明敏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5) :248-252
[10]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结构特性的影响 [J].
赵红 ;
吕贻忠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5) :1956-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