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板块构造: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

被引:20
作者
郑永飞 [1 ]
叶凯 [2 ]
张立飞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2]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壳俯冲; 大陆碰撞; 超高压变质; 大陆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陆地壳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的研究不仅带动了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契机.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已经认识到俯冲和碰撞分别以两种类型出现.就地壳俯冲来说,存在洋壳俯冲型(例如太平洋周边)和陆壳俯冲型(例如阿尔卑斯造山带).就大陆碰撞来说,则存在弧-陆碰撞型(例如喜马拉雅和青藏造山带)和陆-陆碰撞型(例如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俯冲带深部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洋壳俯冲与陆壳俯冲之间的时空转换,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799 / 180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深俯冲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与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长英质多晶包裹体的形成 [J].
曾令森 ;
梁凤华 ;
Paul Asimow ;
陈方远 ;
陈晶 .
科学通报 , 2009, (13) :1826-1840
[2]   青藏高原腹地榴辉岩研究进展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张开均 ;
唐显春 .
科学通报 , 2009, (13) :1804-1814
[3]   大陆造山过程的多期演化:以西大别为例 [J].
吴元保 .
科学通报, 2009, 54 (13) :1815-1825
[4]   1.5~3.0 GPa压力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 [J].
刘强 ;
金振民 ;
章军锋 .
科学通报, 2009, 54 (10) :1455-1464
[5]   超高压岩石中矿物显微出溶结构研究进展、面临问题与挑战 [J].
刘良 ;
杨家喜 ;
章军锋 ;
陈丹玲 ;
王超 ;
杨文强 .
科学通报 , 2009, (10) :1387-1400
[6]   柴达木北缘榴辉岩中的柯石英及其意义 [J].
张建新 ;
孟繁聪 ;
李金平 ;
Mattinson CG .
科学通报, 2009, 54 (05) :618-623
[7]   俯冲大洋岩石圈的相转变与俯冲带岩浆作用 [J].
魏春景 ;
张颖慧 .
科学通报 , 2008, (20) :2449-2459
[8]   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J].
郑永飞 .
科学通报 , 2008, (18) :2129-2152
[9]   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和超高压岩石的多板片差异折返: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J].
刘贻灿 ;
李曙光 .
科学通报, 2008, (18) :2153-2165
[10]   大洋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以西南天山、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J].
张立飞 ;
吕增 ;
张贵宾 ;
宋述光 .
科学通报, 2008, (18) :2166-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