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20
作者
曹生奎 [1 ,2 ,3 ]
陈克龙 [1 ,2 ]
曹广超 [1 ,2 ]
朱锦福 [1 ]
芦宝良 [4 ]
张涛 [1 ]
王记明 [1 ]
机构
[1]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2]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矮嵩草草甸; 退化; 青海湖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4.73)g/kg,(17.51±3.06)g/kg,(20.79±1.30)g/kg和(14.53±1.20)g/kg,即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0—2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从(64.47±11.70)g/kg减少为(14.52±1.52)g/kg,减少了77.48%。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16±4.12)kg/m3,(14.24±3.52)kg/m3,(18.64±2.82)kg/m3和(13.27±2.28)kg/m3,即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0—40 cm深度,从未退化到严重退化,该深度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2.06±6.41)kg/m3,(25.10±4.20)kg/m3,(22.68±3.17)kg/m3和(17.10±2.77)kg/m3,比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高出76.53%,76.25%,21.68%和28.88%。不考虑其他因素,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这一结果说明矮嵩草草甸的退化导致土壤逐渐释放有机碳,其作为储存碳的功能在减弱,必须加强对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以防止其碳库变为碳源。
引用
收藏
页码:482 / 49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源汇因素分析 [J].
钟聪 ;
杨忠芳 ;
夏学齐 ;
侯青叶 ;
姜伟 .
现代地质, 2012, 26 (05) :896-909
[2]   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 [J].
林丽 ;
张法伟 ;
李以康 ;
韩道瑞 ;
郭小伟 ;
曹广民 .
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 (03) :42-47
[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J].
韩道瑞 ;
曹广民 ;
郭小伟 ;
张法伟 ;
李以康 ;
林丽 ;
李婧 ;
唐艳鸿 ;
古松 .
生态学报, 2011, 31 (24) :7408-7417
[4]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 [J].
曹广民 ;
龙瑞军 ;
张法伟 ;
李以康 ;
林丽 ;
郭小伟 ;
韩道瑞 ;
李婧 .
生态学报, 2010, 30 (23) :6591-6597
[5]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 [J].
林丽 ;
曹广民 ;
李以康 ;
张法伟 ;
郭小伟 ;
韩道瑞 .
生态学报, 2010, 30 (15) :4012-4018
[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展 [J].
黄耀 ;
孙文娟 ;
张稳 ;
于永强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 (07) :577-586
[7]   气候变化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效应 [J].
陈重潘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 22 (02) :39-42
[8]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黄耀 .
中国基础科学, 2010, (02) :20-22+65
[9]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湿地植被退化与土壤有机碳损失 [J].
刘育红 ;
李希来 ;
李长慧 ;
孙海群 ;
芦光新 ;
潘根兴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559-2567
[10]   青海湖流域土地覆盖时空变化与生态保护对策 [J].
李迪强 ;
郭泺 ;
朵海瑞 ;
武海波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1)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