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25
作者
吕盛
王子芳
高明
黄容
田冬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质炭; 微生物量; 可溶性有机质;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7.05.041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广泛分布于西南丘陵区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油菜/玉米轮作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以期为秸秆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CS)、生物质炭还田(BC)、秸秆+促腐剂还田(CSD)和秸秆1∶1配施生物质炭还田(CSB)均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氮(SMBN)、磷(SMBP)含量,其中以CSD处理的微生物量碳、磷最高,分别比CK(单施化肥)增加了46.32%,94.09%;CSB处理的微生物量氮最高,其次为CSD处理,分别达到了104.47,104.14mg/kg。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而言,除BC处理外,其他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提高了63.26%189.46%,其中CSD处理最高,达72.74mg/kg;与CK处理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显著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但4种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磷(DOP)均有提高,特别是CSD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磷的提高效果最佳。与CK处理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方式降低了土壤DON/TN,但有效提高了SMBC/SOC(除BC处理),其中CS和CSD处理的提高效果显著,同时CSD处理的DOC/SOC和SMBN/TN值最高,分别达到了0.49%和7.66%。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的油菜和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37%7.01%和1.49%3.92%,其中以CSD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因此,油菜/玉米轮作下西南丘陵山区紫色土最优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促腐剂还田,该还田方式下活性有机质含量最高,有利于提高土壤生产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66 / 27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J].
何玉亭 ;
王昌全 ;
沈杰 ;
李斌 ;
李冰 ;
陈林 ;
潘兴兵 .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 (12) :2333-2342
[2]   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和累积效应的影响 [J].
王莲阁 ;
高岩红 ;
梁颖涛 ;
丁长欢 ;
慈恩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06) :172-177
[3]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 [J].
陈安强 ;
付斌 ;
鲁耀 ;
段宗颜 ;
胡万里 .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21) :160-167
[4]   促腐菌剂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及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J].
耿丽平 ;
薛培英 ;
刘会玲 ;
赵全利 ;
李小磊 ;
刘文菊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04) :305-310
[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红壤性质及花生生长的影响 [J].
唐晓雪 ;
刘明 ;
江春玉 ;
吴萌 ;
李忠佩 .
土壤, 2015, 47 (02) :324-328
[6]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郭成藏 ;
李鲁华 ;
黄金花 ;
刘军 ;
杨志兰 ;
魏飞 ;
刘建国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 (03) :296-304
[7]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 [J].
丁婷婷 ;
王百群 ;
何瑞清 ;
张燕 .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 (06) :72-77
[8]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刘玲 ;
刘振 ;
杨贵运 ;
李晓莎 ;
韩惠芳 ;
宁堂原 ;
李增嘉 ;
商艳丽 ;
马俊然 .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 (05) :187-192
[9]   生物质炭对不同pH值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J].
罗煜 ;
赵小蓉 ;
李贵桐 ;
赵立欣 ;
孟海波 ;
林启美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9) :166-173
[10]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J].
蔡立群 ;
牛怡 ;
罗珠珠 ;
武均 ;
岳丹 ;
周欢 ;
董博 ;
张仁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 (09) :1047-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