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梯度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34
作者
郜红娟 [1 ]
张朝琼 [2 ]
张凤太 [1 ]
机构
[1]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2]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 等级; 贵州省;
D O I
10.16036/j.issn.1000-2650.2015.01.011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目的】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遥感解译和GI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视角,分析了1990-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研究期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性。在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梯度上,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于低梯度带。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集中于高梯度带。在高程梯度带上,高海拔梯度带是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区,低海拔梯度带是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的优势区。1990-2010年各地形梯度带的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降低,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其中,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变化集中于中等及以下梯度带。建设用地和水域变化主要分布于中等高程带以及其他低地形梯度带。【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差异突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其主导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J].
孙丕苓 ;
许月卿 ;
王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4) :277-288
[2]   地形因子对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转换的影响——以燕山浅山丘陵区为例 [J].
武爱彬 ;
刘欣 ;
赵艳霞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01) :103-107
[3]   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 [J].
刘玲 ;
王勇 ;
谢世友 ;
龙宓 ;
彭安琪 ;
韩耀炜 .
中国岩溶, 2013, (04) :462-471
[4]   重庆山地都市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地形特征分异研究 [J].
陈丹 ;
周启刚 ;
何昌华 ;
刘琳琳 .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 (05) :210-215+220
[5]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J].
许宁 ;
张广录 ;
刘紫玉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10) :1284-1292
[6]   基于地形因子的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J].
郭洪峰 ;
许月卿 ;
吴艳芳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8 (01) :178-187
[7]   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J].
龚文峰 ;
袁力 ;
范文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2) :250-259+303
[8]   基于DE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研究 [J].
张伟 ;
李爱农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04) :8-12
[9]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J].
钟德燕 ;
常庆瑞 .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3) :192-197+4
[10]   基于DEM的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例 [J].
崔步礼 ;
李小雁 ;
姜广辉 ;
张思毅 ;
黄央奎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5) :87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