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17
作者
马治鸾 [1 ]
陈洪德 [2 ]
钟怡江 [2 ]
林良彪 [2 ]
李洁 [3 ,4 ]
王琦 [5 ]
龙宇 [6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
[3]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页岩气研究中心
[4] 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5]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
[6]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大队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口坡组四段; 古岩溶; 油气地质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阴极发光、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地表残积相、洞穴垮塌堆积相、地下暗河搬运充填相、基岩溶蚀破裂相、基岩溶蚀相和基岩溶蚀交代相6种岩溶相类型。根据不同岩溶带的水动力作用特征,由上而下将其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岩溶带。以上部地层印模法为主并结合雷口坡组的残余地层分布、风化壳厚度发育情况恢复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刻画元坝地区的微地貌情况,认为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地貌单元,其中以中上斜坡更优,岩溶残丘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微地貌单元。古岩溶对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储层的平面和纵向发育、分布受古岩溶作用特征的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储层意义 [J].
苏中堂 ;
陈洪德 ;
林良彪 ;
赵俊兴 ;
许强 .
新疆地质, 2010, 28 (02) :180-185
[2]   蜀南地区长兴组顶部岩溶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罗冰 ;
谭秀成 ;
李凌 ;
刘宏 ;
夏吉文 ;
杜本强 ;
刘晓光 ;
牟晓慧 .
石油学报, 2010, 31 (03) :408-414
[3]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J].
汪华 ;
刘树根 ;
秦川 ;
张长俊 ;
王国芝 ;
李德星 ;
代寒松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6) :669-674
[4]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地貌研究 [J].
文华国 ;
郑荣才 ;
沈忠民 ;
胡忠贵 ;
李伟 ;
张志杰 .
地质论评, 2009, 55 (06) :816-827
[5]   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地层岩溶相研究 [J].
蒋春雷 ;
金振奎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 31 (05) :161-165
[6]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J].
刘树根 ;
汪华 ;
孙玮 ;
代寒松 ;
秦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81-792+818
[7]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基本特征 [J].
罗平 ;
张静 ;
刘伟 ;
宋金民 ;
周刚 ;
孙萍 ;
王道串 .
地学前缘, 2008, (01) :36-50
[8]   川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奥陶系古岩溶发育地质因素分析 [J].
庞艳君 ;
代宗仰 ;
刘善华 ;
冯仁蔚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1-4+11
[9]   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J].
陈学时 ;
易万霞 ;
卢文忠 .
沉积学报, 2004, (02) :244-253
[10]   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古岩溶特征和岩溶旋回 [J].
郑荣才 ;
彭军 ;
高红灿 .
地质地球化学, 2003, (01)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