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

被引:32
作者
田红瑛 [1 ]
田文寿 [1 ]
雒佳丽 [1 ]
张杰 [1 ]
杨琴 [1 ,2 ]
黄倩 [1 ]
机构
[1] 不详
[2]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重庆市气候中心
[5]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平流层与对流层交换(STE); 水汽分布; 对流层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 Infrared Sounder)、ECMWF的ERA-Interim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 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轨迹模式资料,讨论了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及高原上空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3-4月高原南侧对流层顶附近100 hPa存在一个水汽低值带,而7-8月和9-10月此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水汽高值区。3-4月夏季风未发展之前,受高原大地形抬升和西风气流的影响,高原以南地区存在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物质交换,而215 hPa的高原中部地区(80°E-90°E)则由于空气的下沉运动将上层的干空气向下输送而出现一个水汽低值中心。7-8月,受印度夏季风和高原上空反气旋式环流的影响,高原上空有明显的水汽穿过对流层顶向平流层输送,反气旋环流中心的水汽经过2~4天的上升过程可以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高原及其以东、以西地区的水汽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100 hPa三个不同区域的水汽在3月达到最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 [J].
周顺武 ;
杨双艳 ;
张人禾 ;
李慧 ;
王美蓉 .
高原气象, 2012, 31 (06) :1471-1478
[2]   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2011年7月对流层和低平流层大气观测研究 [J].
王敏仲 ;
魏文寿 ;
何清 ;
杨莲梅 ;
程玉景 .
高原气象 , 2012, (05) :1203-1214
[3]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J].
李典 ;
白爱娟 ;
黄盛军 .
高原气象 , 2012, (02) :304-311
[4]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J].
陈闯 ;
田文寿 ;
田红瑛 ;
霍彦峰 ;
舒建川 ;
谢飞 ;
宣越健 ;
万小伟 .
高原气象, 2012, 31 (02) :295-303
[5]   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的特征分析 [J].
陈斌 ;
徐祥德 ;
杨帅 ;
卞建春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2) :406-414
[6]   亚洲夏季风是低层污染物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途径 [J].
卞建春 ;
严仁嫦 ;
陈洪滨 .
大气科学 , 2011, (05) :897-902
[7]   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和臭氧通量研究 [J].
王卫国 ;
梁俊平 ;
王颢樾 ;
樊雯璇 .
高原气象 , 2010, (03) :554-562
[8]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 [J].
陈斌 ;
徐祥德 ;
卞建春 ;
施晓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5) :1050-1051+1058
[9]   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 [J].
陈斌 ;
徐祥德 ;
施晓晖 .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10) :1094-1099
[10]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J].
樊雯璇 ;
王卫国 ;
卞建春 ;
孙绩华 ;
王颢樾 ;
谢应齐 ;
陈新梅 .
大气科学, 2008, (06) :130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