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37
作者
李国栋 [1 ]
张俊华 [1 ]
陈聪 [1 ]
田海峰 [1 ]
赵丽萍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2] 广东商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通量; 研究进展;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05.007
中图分类号
Q148 [生态系统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当前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通量的研究仍将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森林、土壤、草地、农田四种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碳通量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不足:随着遥感、GIS及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精度和范围要高于农田和土壤,而农田和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多基于典型性样地和大量实验数据,结果受制于样点布设和采样密度;目前,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多基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计算所得,且总有机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研究中易氧化有机碳库研究滞后于总有机碳,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从一个或几个站点到全国尺度都有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我国试验田的设置时间短,资料积累较少,更多侧重不同施肥方式下农作物产量和农田合理的施肥培肥模式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对农田土壤固碳机理的研究仍将是今后关注的焦点。各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涡度相关系统在森林、土壤、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从气候、人类活动两个因素分析了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碳通量的影响。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了目前国内不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在现状研究、有机碳变化机制、模型建立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碳库时空格局方面得到加强。
引用
收藏
页码:873 / 87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2 条
[1]   黑河绿洲区耕作影响下的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 [J].
张俊华 ;
李国栋 ;
南忠仁 ;
肖洪浪 .
地理研究, 2012, 31 (04) :608-618
[2]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J].
亓伟伟 ;
牛海山 ;
汪诗平 ;
刘艳杰 ;
张立荣 .
生态学报, 2012, 32 (06) :1713-1722
[3]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J].
闫海明 ;
战金艳 ;
张韬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3) :303-314
[4]   耕作历史和种植制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J].
张俊华 ;
李国栋 ;
南忠仁 ;
肖洪浪 ;
赵丽萍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2) :196-203
[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J].
韩道瑞 ;
曹广民 ;
郭小伟 ;
张法伟 ;
李以康 ;
林丽 ;
李婧 ;
唐艳鸿 ;
古松 .
生态学报, 2011, 31 (24) :7408-7417
[6]   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及其潜力评估 [J].
齐永青 ;
刘荣慧 ;
沈彦俊 ;
朱骥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8) :69-73
[7]   中国全新世气温变化特征 [J].
侯光良 ;
方修琦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9) :1075-1080
[8]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碳储量及其空间变化 [J].
张俊华 ;
李国栋 ;
南忠仁 ;
肖洪浪 ;
赵自胜 .
地理科学, 2011, 31 (08) :982-988
[9]   中国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J].
范泽孟 ;
岳天祥 ;
陈传法 ;
孙晓芳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 (04) :526-533
[10]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J]. 王新闯,齐光,于大炮,周莉,代力民.应用生态学报.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