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止卫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15
作者
李博 [1 ,2 ]
杨柳 [3 ]
唐世浩 [1 ,2 ]
机构
[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 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
[3] 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黑体亮度温度; 对流; 强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27 [卫星探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10—2014年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红外TBB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高原)及周围地区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5月,高原最主要的对流发生在东部边缘。6月,随着亚洲夏季风爆发,最强的对流(强对流)发生在高原的东南侧。7—8月,强盛的西南风给高原中东部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高原的东南部形成一条对流(强对流)活跃带。在高原西部,对流发生频率大于6%的区域出现在西部南麓的时间约为37候,并于7月底—8月初到达最北。在高原中部,对流(强对流)开始活跃的时间为6月上旬(中旬),维持整个盛夏,并分别经历3次向北推进,最北约到达34°N。在高原东部,5月底开始对流都处于相对活跃期,有3次(两次)对流(强对流)的北进。高原对流(强对流)发生频率存在两个季节内变率大值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段和高原东南部西藏、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对流发生频率的第一模态主要是高原东南部和南部的印度季风区对流的反向模态,第二模态则体现了高原西部和印度大陆80°E以西地区与南亚大陆80°E以东地区的对流发生频率的三极型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83 / 99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2014年7月14日高原低涡降水过程观测分析 [J].
赵平 ;
袁溢 .
应用气象学报 , 2017, (05) :532-543
[2]   Ka波段固态发射机体制云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探测青藏高原夏季云底能力和效果对比分析 [J].
吴翀 ;
刘黎平 ;
翟晓春 .
大气科学 , 2017, (04) :659-672
[3]   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狮泉河与林芝降水低频振荡及陆—气过程日变化特征 [J].
段丽君 ;
段安民 ;
胡文婷 ;
巩远发 .
大气科学, 2017, 41 (04) :767-783
[4]   中国及周边海域对流云团的水平和垂直尺度 [J].
卢志贤 ;
李昀英 ;
方乐锌 .
气象学报, 2016, 74 (06) :935-946
[5]   2014年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多种雷达综合观测试验及云特征初步分析结果 [J].
刘黎平 ;
郑佳锋 ;
阮征 ;
崔哲虎 ;
胡志群 ;
吴松华 ;
戴光耀 ;
吴亚昊 .
气象学报, 2015, 73 (04) :635-647
[6]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J].
周秀骥 ;
赵平 ;
陈军明 ;
陈隆勋 ;
李维亮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473-1486
[7]   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对流系统与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关系 [J].
胡亮 ;
李耀东 ;
付容 ;
何金海 .
高原气象, 2008, (02) :301-309
[8]   青藏高原对流时空变化与东亚环流的关系 [J].
张庆云 ;
金祖辉 ;
彭京备 .
大气科学 , 2006, (05) :802-812
[9]   夏季青藏高原TBB低频振荡及其与华中地区旱涝的关系 [J].
贺懿华 ;
李才媛 ;
金琪 ;
王晓玲 .
高原气象, 2006, (04) :658-664
[10]   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 [J].
林珲 ;
江吉喜 ;
杨育彬 ;
方兆宝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6, (07) :57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