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殷志强 [1 ,2 ]
秦小光 [2 ]
李玉梅 [3 ]
宁波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黄土; 源区距离; 多组分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1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陕西渭南、北京灵山、河南邙山等地大量黄土样品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其多组分粒度分布及组分间差异特征并讨论了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取得了以下认识:(1)黄土粉尘粒径以<70μm的悬浮组分为主,其粒度由细、中、粗3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1~10μm、10~70μm)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特征。粗粒组分含量最高,峰形最明显。粗粒与中粒组分粒径与百分含量变化很大程度受控于源区距离变化。(2)不同地区黄土粉尘粒度差异明显,粗粒组分中值粒径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减小,二者负相关;中粒组分百分含量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增加,二者正相关。(3)粒度组分分离方法能够反映同一源区粒度的细微差异,显示其粒度组分分离的优越性。(4)理论推导了黄土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与源区距离的关系并用实际拟合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37 / 10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J].
殷志强 ;
秦小光 ;
吴金水 ;
宁波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45-353
[2]   江陵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王秋良 ;
李长安 ;
谢远云 ;
马永法 .
中国地质, 2006, 33 (06) :1406-1410
[3]   陕西老高川红粘土剖面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刘艳霖 ;
岳乐平 ;
帕拉提 .
中国地质, 2005, (03) :496-501
[4]   哈尔滨市特大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分布及意义 [J].
谢远云 ;
何葵 ;
康春国 .
中国地质, 2005, (03) :502-506
[5]   张夏黄土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辛良杰 .
中国地质, 2005, (01) :55-61
[6]   全新世时期北京—张家口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风成系统的差异 [J].
秦小光 ;
吴金水 ;
蔡炳贵 ;
顾兆炎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4, (04) :430-436+483
[7]   河南邙山晚更新世黄土的环境记录 [J].
蒋复初 ;
王书兵 ;
傅建利 ;
王燕 .
第四纪研究, 2003, (06) :702-702
[8]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 [J].
秦小光 ;
蔡炳贵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31-39
[9]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粒度组成及物质来源分析 [J].
谢远云 ;
张序强 ;
何葵 ;
李长安 .
中国地质, 2002, (03) :317-321
[10]   前处理步骤与方法对风成红粘土粒度测量的影响 [J].
鹿化煜 ;
苗晓东 ;
孙有斌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03) :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