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被引:52
作者
赵平 [1 ]
李跃清 [2 ]
郭学良 [1 ]
徐祥德 [1 ]
刘屹岷 [3 ]
唐世浩 [4 ]
肖文名 [5 ]
师春香 [5 ]
马耀明 [6 ]
余兴 [7 ]
刘辉志 [3 ]
假拉 [8 ]
谌芸 [9 ]
柳艳菊 [10 ]
李建 [1 ]
罗达标 [8 ]
曹云昌 [11 ]
郑向东 [1 ]
陈军明 [1 ]
肖安 [12 ]
远芳 [5 ]
陈东辉 [5 ]
潘旸 [5 ]
胡志群 [1 ]
张胜军 [1 ]
董立新 [4 ]
胡菊旸 [4 ]
韩帅 [5 ]
周秀骥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5]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6]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7] 陕西省气象研究所
[8]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9] 国家气象中心
[10] 国家气候中心
[11]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12] 江西省气象台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外场观测; 数据加工处理; 天气气候机理; 数值预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5 [数值试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验开始, TIPEX-Ⅲ在高原西部狮泉河、改则和申扎新建全自动探空系统,填补了高原西部缺少常规探空站的空白;在高原中、西部建成土壤温、湿度观测网;实施了高原尺度和那曲区域尺度的边界层观测,那曲多型雷达和机载设备的云降水物理特征综合观测,高原多站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成分观测。在研究成果方面,项目结果指出,在高原中、西部草原、草甸和裸土下垫面状况下地表热量湍流交换系数和感热通量明显低于过去较早的估计值;高原主体的对流云活动主要不是来自南亚季风区的向北传播,而可能是局地发展所致;揭示出那曲对流云日变化特征、云宏微观特征以及云中水不同相态之间的转化机制,提出了夏季高原加热在维持亚洲大气"水塔"中的作用,以及高原加热对亚洲、非洲、北美洲气候的调节作用。在数值预报模式中,Γ分布比M-P分布更适合于高原雨滴谱特征,通过改进高原热传导过程参数化方案可以降低模式中高估的地表感热,并提升模式对中国中、东部雨带的模拟能力;此外,考虑青藏高原关键区信号可以提升中国中、东部降水的预报技巧。TIPEX-Ⅲ还带动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天气业务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观测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国家级土壤湿度、水汽含量等遥感产品和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融合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数据共享业务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60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71 条
[1]   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密度强迫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降水过程的影响Ⅰ:资料分析 [J].
马婷婷 ;
吴国雄 ;
刘屹岷 ;
江志红 ;
于佳卉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870-886
[2]   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J].
韩熠哲 ;
马伟强 ;
马耀明 ;
孙翠艳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920-929
[3]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J].
李秀珍 ;
唐旭紫 ;
李施华 ;
简茂球 ;
温之平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930-943
[4]   WRF模式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模拟适用性研究 [J].
许鲁君 ;
刘辉志 ;
徐祥德 ;
杜群 ;
王雷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955-967
[5]   NPP/VIIRS卫星反演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 [J].
岳治国 ;
余兴 ;
刘贵华 ;
戴进 ;
朱延年 ;
徐小红 ;
惠英 ;
陈闯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968-982
[6]   青藏高原大气可降水量单站观测对比分析 [J].
胡姮 ;
曹云昌 ;
尹聪 ;
段晓梅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1029-1039
[7]   基于静止卫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 [J].
李博 ;
杨柳 ;
唐世浩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983-995
[8]   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唐洁 ;
郭学良 ;
常祎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1053-1068
[9]   基于组网观测的那曲土壤湿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J].
李博 ;
张淼 ;
唐世浩 ;
董立新 .
气象学报, 2018, 76 (06) :1040-1052
[10]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J].
唐洁 ;
郭学良 ;
常祎 .
大气科学, 2018, (06) :1327-1343